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桐乡城里的文峰塔与文峰禅院

2018年10月22日 11:11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徐顺堂

  20世纪70年代前,在桐乡城的东南角上有一座“烂头宝塔” ,据说它悄然无声地矗立在那里已有几百年之久。见过它的人无不赞叹古塔的挺拔、秀美,更为它的永远消失而惋惜、痛心!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却鲜有人知。

  我跟大多数桐乡人一样,只知“烂头宝塔”之名,而不知其实。其实,关于“烂头宝塔”的历史在历代史志中并无详细记载,在《光绪桐乡县志》中,也只有“庙前有鱼池,池左有七层砖塔,名曰文峰。我清楚地记得“烂头宝塔”与相公庙第一次闯入我的眼帘是在我五岁的那年。那时,我妈每天早上做好豆腐,便带着我去鱼行汇仁济中药店(钟家馆对过)出摊卖豆腐、豆干,为抄近路,宝塔下的庙桥街是必经之路,“烂头宝塔”就成了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除南门瓮城之外第二个常见古物。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懂事的我,与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唱着“宝塔尖戳破天,宝塔顶上有神仙……”的童谣,去过宝塔下的相公庙好几次。相公庙原名“文峰庵”,后改称“文峰禅院”,俗称“相公庙”,坐北朝南规模不大,设有三开间、三进深的殿宇,后二进供奉观音及水火二神,前一进供张六五相公。相传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有海宁和尚背负小佛龛,内供“张六五相公”神像,手敲木鱼,口诵佛号,云游来桐募化,言明海宁原庙年久坍废,募金重建。当时徐海率倭寇围城,和尚弃神像逃走,里人移奉这尊神像至文峰禅院。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之建殿供奉,又始称“相公庙”。咸丰十年(1860),遭毁,文峰塔仍完好无损,神像移藏民家,乱平后里人重建殿宇三楹,供奉如旧。

  在相公庙南面三、四十公尺处,有一座文峰塔,俗称“烂头宝塔”。据说:文峰塔与桐乡城墙同时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均为桐乡城里的二大标志性建筑。文峰塔属风水宝塔一类,是古代为镇妖魔、保一方平安而建造的镇城之塔,高约17米,为六面七层实心密檐型砖砌宝塔(即浮屠),没有阶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两部,下为边角镶石的平台,上是双层的须弥座;每层塔身设置六个供奉砖刻佛象的神龛,塔身(共七层)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使塔身稳健美观,浑然一体;塔刹为一个固定在塔顶的铁质大葫芦,我从小就听说塔刹早在清代遭特大龙卷风刮走,事后发现竟被刮到了海宁盐官以西的沙滩上,当地居民看到飞来之物,乃是一个铸有“文峰禅院”四个大字的铁质大葫芦(即塔刹),不胜惊诧,一时传为奇闻,从此挺拔、秀丽的文峰塔就成了“烂头宝塔”。文峰塔虽然经过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时光洗磨,已经有些砖零瓦断,残迹斑斑了,但是它依然保持着动人心魄的魅力,依然是那样雄伟挺拔,精巧华美。宝塔的右边有一个魚池潭,据说此池有二个用处,一是为宝塔起到平衡作用,避免下沉而倒塌;二是美化环境兼作相公庙的放生池。

  自此苍茫伟岸,独立孤傲的文峰塔走进了我的记忆深处,造就了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我常常听老人讲:古人建塔的技术十分高超,一座十多米高的宝塔不用一寸木料、一根铁钉,全是用青砖和糯米石灰明矾一层一层地砌上去。砌一层用泥堆一层,直至塔顶,然后又将堆起来的泥清除掉,立时一座高耸入云、犹如一根擎天柱般的文峰宝塔拔地而起,在风风雨雨中见证了桐乡几百年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宝塔下这片荒凉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公庙于1956年被拆除了,在1958年建造了厂房,成立了梧桐豆制品厂。又在1976年因文峰塔倾钭即将倒坍也被拆除。从此,我们再也欣赏不到文峰塔那擎天柱般雄伟挺抜的身影了。


编辑:徐丹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