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人物

卫龙宝:尽我所能回报这片生养我的土地

2018年10月15日 09:46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晓洲

  卫龙宝近照。本报记者吕嘉阳/摄

  1963年,卫龙宝出生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三村村(原高桥镇三村村)的普通农户家。一场高考改变了这个青年的人生轨迹,1981年,18岁的卫龙宝离开桐乡,跨入浙江大学的校门求学深造,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离开农村,进入大城市。

  一别37年,如今作为浙江大学求是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的卫龙宝,依然牵挂家乡发展。他说,尽管多年前就离开家乡,但是家乡带给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家乡的梧桐、春蚕、秋菊,仍是他维系家乡情感纽带的精神符号,深烙心底……

  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

  从桐乡走出去的才子

  见到卫龙宝的时候,他面带微笑,神情爽朗,像个亲切的师长,聊起天来让人甚觉温暖。

  从农村孩子成长为一流大学的教授,是坚持不懈的学习,改变了卫龙宝的命运,也成就了他的事业。离开桐乡的37年,卫龙宝一直在浙江大学学习、工作,曾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他专注研究从事农业农村的相关工作,长期从事农业与食品政策、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教学与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农业与食品政策、农商管理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是个真正“把学问做到大地上”的专家型学者。

  去年,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经验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推广,这让一直专注于研究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卫龙宝很是激动。“桐乡通过‘三治融合’把农村的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同时也让每一位农村居民有一种责任感去维护好和谐的生活环境,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卫龙宝来说,乡村于他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卫龙宝别有感受。

  “20年前回家,小河小溪一片浑浊。如今,河水变得清澈了,让我更惊喜的是老家也实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放在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卫龙宝说,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如果有可能,希望能够回到老家,造一所农家小院,承包一块土地,开拓自己的小农庄。

  “我是桐乡的宣传员”

  愿桐乡继续乘风前行

  “这几次回到桐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城市管理上发生的变化。”卫龙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家乡发展之快的欣喜,他说,如今互联网的基因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了桐乡这片沃土中,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出行等,放眼全国,桐乡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走在前列的。

  这几年,卫龙宝与桐乡的交集越来越频繁,他又多了个新身份——“招才大使”。作为一名学者,卫龙宝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今他想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些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优势,积极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招商线索和信息,为家乡推介和引荐各方面优秀人才,当好桐乡招商引资的推介人、宣传员,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增添一份新动力。

  而作为一位桐乡走出的才子,卫龙宝牵挂家乡发展,他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他也为家乡送上祝福,希望家乡能出更多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