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难忘蓑衣

2018年09月03日 16:41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俞富江

  蓑衣是一种雨具,既挡风又防雨。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下雨天就是披着蓑衣在田里干活的。但无从知晓蓑衣是什么做的,只记得那些蓑衣是很扎人的,每次当我好奇地想象爸爸一样把它披在背上的时候,总是感觉着后背被扎得好痛。每次看爸爸在雨天穿着蓑衣一副很舒服的样子,我总是会问爸:为什么你穿起来就不会扎后背呢?爸爸总是“哈哈”大笑两声,摸着我的头说“蓑衣会认人的,爸爸是天生的庄稼人当然不会扎爸爸了。”这就是蓑衣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后来,我还听说过不少有关蓑衣的故事呐。一件极为普通的蓑衣,如果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在隐士张志和的身上是一件绿蓑衣,微风细雨之中他走进江南忘却归期;而在贬官柳宗元身上的蓑衣则是白色的了,他在无人之处独钓朔北的寒江;弹去古籍之上落满的尘埃,诗句里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必是一件黑蓑衣了。据说,从前无月的夜晚疾走,一件蓑衣是夜行衣;木耜之上挑着的蓑衣,能充当起义的一面旗帜;同时蓑衣底下还掩藏过菜刀的锋芒和驳壳枪的冷静,谈古论今就有一种怀旧之情袭上心头。有人说,当年独轮车秧歌扭进淮海战役支前的行列,一件蓑衣白天是衣衫,晚间是铺盖;有的讲,红红火火的土改将领闹起来,蓑衣的领子像一根脐带把公仆与民众连成一片……

  可是,在我们的童年时代,由于江南一带雨水较多,一般春耕生产或农忙的时候,只要下雨了就穿蓑衣,农民家里都有几件蓑衣,有大有小,因人而异。蓑衣一般外表缝得精细,内胆缝得粗糙,里外至少缝上万针,针脚越密,质量也就越好。那时在地里干活累了,把蓑衣铺在田埂边睡觉,水汽也不会透过棕片。回想起我家那两件蓑衣,平常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墙上有一只钉子嵌入砖里,蓑衣被挂在了墙的钉子上。每到下雨天,蓑衣跟随爸爸妈妈行走在田头地间,紧贴着脊背,一年不知有多少个下雨天。蓑衣经过无数次的冲洗,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色,它是农忙劳动时的“有功之臣”。可以说,在我小时候的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勤劳动的爸爸妈妈的背影。每当雨过天晴,蓑衣被爸爸挂在了家里的墙上。当晚风吹进窗户,进入屋里,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起来。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蓑衣因挂在那墙上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次回到乡下,看到那件爸爸穿过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墙上,积聚了厚厚的灰尘。这又一次让我回想起爸爸披着蓑衣,从乡间小路收工回家的日子。但我一直在想:第一件蓑衣编织在何年何月?出自于那一双灵动之手?我是至今不得而知。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蓑衣渐渐被携带方便、花样新颖的雨衣所替代。但它留下来的种种好处和恋情,却永远系于我的心间。

  的确,蓑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如今有一种“迷你型”小蓑衣映入了人们的视线。其肩宽和衣长分别为48厘米和55厘米,大小和重量大约只有成人穿的蓑衣三分之一左右。最近几年,小蓑衣深受日本客人的喜爱,他们认为挂在家里既可作为工艺品观赏,又有辟邪作用。受日本人影响,近年来台湾和厦门也开始时兴。这样一来,也许小型蓑衣能够成为艺术品被念旧的人们挂在家中欣赏,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