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车水歌与水车

2018年08月20日 12:03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沈子根

  水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抗旱排涝,灌溉农田的主要工具。据史料记裁,东汉汉灵帝年间(108一188)毕岚发明了水车,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年左右时间了。

  水车一般有两种,一种脚踏式的,一种手摇式的。脚踏式水车有2人、3人、4人式的一班。手摇式的一人即可,二至三人轮流。

  水车一般由车身,车轴,木片等组成,主车轴是一段中间粗二头细的木头,主轴份量很重,有一百七八十斤。车轴上均匀地分布着好几个木榔头,用木榫固定,人依次用脚踩踏木榔头,车轴就开始转动起来,车轴带动木链木片也随之转动,水就会被木片不停地带上来,这就是龙骨水车,因力水车型状象龙的骨架一样。

  记得小时候我家里还有一部水车,并写有民国十六年字样,可惜后来拆了做门板了。据我爸讲,老底子整只圩田谁家田多谁负责水车安装,田少的人家只要来个人出力即可。那个时候不是家家有脚踏水车的,而是少数田较多,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才有。我爸还说,老底子我家田也算比较多的,要管牢三个车水埠头。有些地方较远一部水车不够,得二部,或三部水车接龙车水,所以很是辛苦。脚踏水车比较笨重,装卸水车需要几个人帮忙,特别这个车水轴至少要二人抬个,有一次我爷爷一个人把车水轴头从船里夹了上来,村坊上的人见了都夸我爷爷说,“个细丫头力气大来,原野为(厉害,急棍)”。细丫头是我爷爷的小名,村坊上人都叫他细丫头的,可能是从小被宠爱的缘故把他当女孩看待了。

  干旱季节,干渴的禾苗象嗷嗷待哺的婴儿,渴求母乳的喂养,所以必须及时给田车水,确保禾苗生长。而每到每年汛期,积水成涝,如不及时车水排涝,庄稼及秧苗会被淹死,所以必须起早摸黑把水车出去。

  车水是件很累的体力活,夏日炎炎,汗流夹背,气喘吁吁,在这种情行下,一种缓解人体疲劳的车水歌由此诞生,车水歌不仅缓解人压力,也可协调步伐,调节呼吸,还很公平分时分班车水。车水歌一般一百句,五十双,每一句为一槽水,在水车上做上标记,一转为一槽,这样循环一百槽为一个工作时段,也就是唱满一百句换班,另外一班接着车,大约半个小时一换。车水歌高亢有力,悠扬明朗,节奏感较强。如果换班时在家也能听到歌声,知道该去换班了。

  车水歌在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但具体诞生时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宋朝可能已经开始有车水歌传唱了,南宋已有诗人陆游“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诗句。各地有各地车水歌,有的地方有歌词,有的地方没歌词,其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而我们大麻,一带的车水歌具有独特江南水乡特色,声音碗转,悠扬,流畅。我老妈还深情并茂地唱了起来,“一各咯来一响咯……”,优美动听的车水歌在屋里久久回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边车边唱艰苦而怏乐的年代,车水歌同夯土号子,背纤号子等,是古代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灌溉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传统水车被电动水泵代替,水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车水歌也只留在七八十岁老人记忆中,时隔半个多世纪,能够唱完一百句车水歌的可能已寥寥无几,如不及时发掘,那么随着时间流逝,其发掘难度将越来越大,或许十年,十五年后将彻底地消失。但愿车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能够传承下去,让这一古老农耕文化在桐乡大地上熠熠生辉。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