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难忘露天电影

2018年08月20日 12:03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俞富江

  如今,电视普及,歌厅舞厅遍地开花,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我却常常怀念童年时的露天电影。

  那时,在我家所在的乡村,一年难得放上几场电影。由于乡村的文化生活贫乏,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在田地里耕作。惟一的,也是最奢侈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电影。而我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就盼望乡村有电影放。因为那些黑白电影,能给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带来激动、带来梦想。

  由于缺电,一个公社甚至几个公社只有一只电影船在十几个村轮流着转,那小小的电影船停泊在哪个村,就给这个村的村民带来极大的欢乐。只要有一个人见小船停泊在自己的村部(那时叫大队部)或生产队打谷场的塘河边,那就成了当天最能给全村人带来欣喜的新闻,男女老少就像过年一样欢腾起来。

  放电影当日,太阳还在西边的天空高高地挂着,大人们就提前收工,学生只提前放学,家家炊烟袅袅,孩子们在自家屋前蹦蹦跳跳,在火红绚丽的夕阳映照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傍晚,在放映场上,两根柱子竖起,中间拉起一幅白色的银幕,发电的柴油机轰轰鸣响。天黑了,那架“吱吱”作响的老式放映机,那强烈变幻的光线,在一群衣着简朴的村民头上不停地晃动着,照射在像风帆一样飘荡的银幕上。放映前,功率扩音器播放出悠扬的乐声,全村村民就像听到了天籁之声。开始时,总要放一两集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的《新闻简报》,其内容是农业获得丰收,或者工业捷报频传等。等到放正片,人声全静下来了,孩子们在宽大的银幕下席地而坐,大人们在后面坐得黑乎乎的一大片,大家全神贯注,享受着这难得的精神食粮。此时,电影场的东南角,有一位小男孩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银幕上的画面。因受到故事情节的影响,禁不住紧握小手,两眼变得晶亮而湿润,那被电影中故事所感动的小男孩就是40多年前的我。

  每次听说有电影看,我就十分的激动,帮助父母干活特别勤快,也很听话,甚至连吃饭也觉得特别的香。那时,不管在村部,还是打谷场上放电影,也都要买票的。若是在本村放映,邻里间相互招呼着,大人们扛着长条凳,孩子们跟在后面,从四面八方朝放映点走去,都想早点占个好位置,坐着看电影。有时候知道邻村放电影,我和相仿年龄的小伙伴就会跑上十几里路,站在露天白场上,挤在人群中,来回挪动着脚步,伸长脖子去体验那些黑白画面带给我们的兴奋和激动。

  那时,对于农村里的青少年来说,几个月才轮到看一次电影自然是无法满足的。当时公社所在集镇,一个月有几场露天电影,于是公社要放电影,我们只要听到消息,便三五成群相约到公社里去看。公社离家有六七里路程,没等天黑就上路赶场,站在银幕前看上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每一次看完电影,我们都会模仿电影里主角的表情、动作。男孩子学《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女孩子学《红灯记》里的李铁梅,也有学着《沙家浜》里的刁德一的……我们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心里常常为自己扮演成电影里的某一个角色而激动、悲伤或愤怒。记得有一次,在大队部观看《打击侵略者》战斗故事片,我被电影中那惊险的场面、激烈的战斗、英雄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了。后来,写了一篇观后感,得了96分,还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讲评。

  电影,在那个时代成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远去的白场,久违的露天电影。现在的孩子再也用不着站在白场上看电影,只要他们愿意,可以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坐在银幕前看来自世界各国的影片。可是他们也失去了许多体验情感的机会,而这些情感比电影本身更有价值,也更感人。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