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经济

桐乡“旅游+非遗”打造有深度的最美风景

2018年08月16日 11:07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陈亚萍

  乌镇香市

  2018年3月,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正式合并,组建为文化和旅游部。这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碰撞,也是诗和远方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融合。作为文化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动中显得尤为令人瞩目。

  去年,在2017桐乡研学旅游启动仪式暨浙江小记者体验活动上,桐乡推出了2家研学旅游镇、16家研学旅游推介点以及18位研学旅游导师,让桐乡的“研学旅游”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不难发现,“研学旅游”的内容虽覆盖方方面面,而“非遗”则是贯穿其中的一大文化主题。

  时隔一年,“旅游+非遗”的融合已成为桐乡夏季旅游市场的宠儿。这种融合不仅让“非遗”大放异彩,也赋予旅游更蓬勃的生命力。

  “非遗”

  打造旅途最美风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国人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在旅行过程中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也更加看重旅游体验。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验式旅游,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非遗”文化日渐兴盛,并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20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茅盾在小说《香市》一文中,描述了旧时乌镇香市节的热闹。

  今年4月,第十八届中国·乌镇乌村香市开幕。蚕花圣会、古镇庙会、水上集市、美食小吃、乌村农事、踏春赏花等众多香市传统民俗一一呈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重温了一把老底子农村水乡狂欢节的盛况。为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今年的水上集市新增了“非遗展示”区,花灯、茧子画、蓝印花布、糖画、竹雕木雕……尝美食之余,还能领略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除了一年一度的香市,往日的乌镇随处可见“非遗”的身影。一杯三白酒、一方蓝印花布、一块定胜糕、一碗湖羊肉、一出传统戏剧、一场高杆船技的展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体验,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到充满趣味的“非遗”表演及“非遗”艺术品创作的整个过程之中。“非遗”与旅游的牵手,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大型展示平台,也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这对提升桐乡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乌镇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非遗”体验,往往能让游客在景区停留更久,收益更多。

  旅游

  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精华,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瑰宝。当文化遗产在人类新生活、社会新发展中不相适应、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历史课题,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乌镇陈庄,曾是有名的竹编之乡。然而,塑料的出现,使得竹制品渐渐淡出了乌镇人的视线,陈庄村内的篾匠也所剩无几。

  钱利淮是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钱鑫明的儿子,在乌镇陈庄村“嘭呲啪”的破蔑声中长大的他,大学时就有了传承竹编的念头。毕业回乡后,他创立了“竹芸工房”,和朋友离开乌镇,来到桐乡电子商务中心,探索“老手艺”让“年轻人”所喜欢的方式。2015年12月第二届乌镇峰会期间,乌镇竹编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精美的乌镇竹编由此走向世界舞台。

  今年6月,他将“竹芸工房”重新从桐乡搬回乌镇,安置在自己的家旁边。分为展示区、手作区和教学区的“新竹芸工房”,有箩、筐、篮、箕畚、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也有极为精细巧妙的艺术品。白墙黛瓦的建筑素净却不失现代感,成了陈庄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好有趣。”乌镇竹编传承基地揭牌近两月以来,来体验竹编技艺的“小匠人”、“文艺青年”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游客。

  “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之后,一个个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便应运而生。近年来,桐乡紧紧围绕民间特色文化开发旅游市场可谓一处热过一处。看似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品,在旅游市场却显得极具市场潜力,蓝印花布制品、竹编器皿、江南茧画、“非遗”美食……“非遗+旅游”,让“非遗”文化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植入到游客的心目之中,用旅游的潺潺活水,浇灌“非遗”的万顷良田。

  体验“非遗”

  让旅游充满新趣

  体验式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结果。体验“非遗”,是一次更为深入心灵的身心旅程,是一段更为刻骨铭心的旅行体验。

  眼下,“研学桐乡”夏令营开展得如火如荼。来自全省的小主持人、小记者们走进风雅桐乡,“旅游+非遗”的桐乡之旅为孩子们的暑假画下了最绚丽的一笔。

  在桐乡市非遗馆,生动鲜活的“桐乡故事”融“展示、展演、传习”为一体,运用实物、场景再现、音像资料及现代多媒体等,为小主持人、小记者们全面展现了蚕乡、水乡、菊乡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课本上空洞的名字,而是化为一个个形象的小故事和小主持人、小记者们见面。

  在泰丰斋,“姑嫂饼”的制作流程更是让小主持人、小记者们们大开眼界。“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而在“研学桐乡”夏令营中,炒制、配料、搅拌、压模等十多道“姑嫂饼”制作工序都清晰地呈现在了他们眼前,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也对传桐乡统美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姑嫂饼的制作,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倒油到制作模型,都和我平时参加的手工课特别不一样。趁着暑假,我还想和爸爸妈妈一起体验其他的非遗项目!”在参观过泰丰斋姑嫂饼制作后,来自杭州的陈晨小朋友兴奋地说。

  白墙黛瓦间,运河棹歌里。在“非遗”体验的过程中,那些游客自身从未涉及的全新尝试,往往会给旅行者带来新的启发、新的技能、甚至是深层次的成长:如在桐乡学习蓝印花布的扎染技艺、江南茧画,体会江南生活的温文尔雅;在桐乡观看一场高杆船技的表演,感受江南特有的景观;在桐乡参观杭白菊生产工艺流程、“三珍斋”卤制技艺等,体验舌尖上的“非遗桐乡”……这些是观光式的旅游所不能获得的体验。

  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让来桐乡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风雅桐乡”。

  (本版图片为资料照片)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