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生活健康 > 医疗·保健

“三力合一”开辟桐乡中医药发展新路径

用传统中医疗法为桐乡百姓排忧解难
2018年07月03日 08:49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撰稿 胡宇翔 张文华

  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看上市级中医专家,村民在镇(街道)卫生院就能享受中医药适宜技术,远程诊疗拉近了专家和基层居民的距离。随着专家“下沉”、中医适宜技术、远程诊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桐乡百姓看中医更加方便、快捷,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中医服务。

  “今年7月1日是国家《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一周年的日子。一段时间以来,桐乡中医药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桐乡市以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为着力点,以市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为主抓手,有效强化中医药发展的支撑力、承载力、辐射力,开辟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新路径。

  据了解,桐乡先后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首批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全市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个,国家级农村中医特色专科2个,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2个。

  前不久,50多岁的市民蒋女士因为烦躁、胸闷、出盗汗等症状而犯愁,可由于要在家照看孙女,她抽不出时间去市级医院就医。“听说每周都有市级专家到凤凰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我就慕名找来了。”蒋女士说,上周,她在凤凰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到了桐乡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褚忠毅。经过就医,她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医生为她开具了中药方剂。几帖中药吃下来,她的这些症状有了明显好转。

  如今,市民不出社区就能看上市级中医专家,甚至一些社区还专门开展了针灸推拿等特色中医药适宜技术,让居民少跑腿。这些惠民、利民举措同市委、市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桐乡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我市还制定《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桐乡市医疗集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方案》,强化中医药学科(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互联网+中医药”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从政策上看,全市中医药经费稳步增长,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补偿范围,并制定《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调整部分中医药服务价格400余项,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也体现了中医药服务的价值,有利于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质量。

  市中医医院以党建、管理、专科、信息和中医“五个共联”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作。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医共体建设,全市将进一步夯实服务平台,加强对医疗集团内各个成员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监管和指导。

  夯实保障平台增强中医药发展支撑力

  日前,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名单,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于占文榜上有名。“人才学科建设是近年来我市推进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抓手。”谈及中医药发展,市卫计局工作人员坦言,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承载力”,也就是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等。

  近年来,桐乡努力推进中医药“接沪融杭”战略,多渠道、多形式引进省内外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疗技术。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省、嘉兴市级中医重点专科(项目)9个,国家、省、嘉兴市级名中医30余人。

  作为全市中医药发展龙头医院,市中医医院已经成为省中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实现了医联体内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建立医疗战略合作关系,成立肛肠分中心和不孕不育分中心;引进了富阳骨伤科医院传统技术,开展骨折非手术治疗。

  在提升中医药人才学科建设方面,桐乡也动作频频。依托市域医共体建设,全市三个医疗集团协同推进中医“名科、名医”建设,由点到面带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临床研究等各项工作。去年起,市卫计局委托浙江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西学中”学习班,学制2年/期,首期学员94人。

  有了政策保障、人才支撑、资金投入,全市中医就医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走进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馆,敞亮的诊室、古色古香的装潢让人感到安心而舒适。目前,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医院、市妇保院及全市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均设置了中医馆或中医集中诊疗区,方便百姓就医。

  健全网络体系增强中医药发展承载力

  打造多元格局增强中医药发展辐射力

  “你好,沈医生,真没想到视频诊疗这么清晰……”通过“纳里医生”平台,70多岁的董女士在石门镇中心卫生院羔羊分院,接受了市一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沈诤的远程会诊。她特意晃了几下摄像头,数据传输良好,影像、声音都非常清晰,就像是两人面对面聊天一样。

  这场远程会诊是在“云诊室”里完成的。目前,全市多家医疗机构积极融入纳里健康云平台,共开通了20多个“云门诊”,可以实时连接省、市级知名医院中医专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云诊室”在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仅去年一年,全市“云诊室”提供中医网络问诊、远程会诊1100余人次。

  “从便民的角度来说,我们通过‘互联网+’手段延伸了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使得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市卫计局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全市建立完善了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决策支撑,并且探索推进集团内延伸医嘱、电子处方共享等中医医疗服务应用。

  自2016年底“健康桐乡”APP2.0发布上线以来,这个市卫计系统着力打造的“一站式”实时健康管理自助服务平台,为更多百姓就医提供帮助,也助推了中医基层化的进程。而市中医医院推出的“百草园”微信公众号不仅方便市民看病抓取中药,还为市民提供了中医药宣教的平台,普及了中医药知识。

  此外,我市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乌镇互联网医院、桐乡瑞金中西医结合医院、桐乡新华医院(中医骨伤科)等民营机构相继落户。2017年,微医在桐乡成立全国首个互联网国医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悬壶台中医智能诊疗系统”,成为应用广泛的中医“智能医生”。通过创建,石门石斛园成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七月,务必要提防

  这几种疾病

  一、麻疹

  近期,我市陆续出现的几例疑似麻疹病例均为成年人,所以,麻疹病毒除了感染儿童,亦可感染成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为麻疹的传染源,在疾病的潜伏末期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患者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预防措施:

  1.麻疹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时,均需要隔离。如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时,更应做好隔离治疗。轻症患者在家对症处理时,也需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3周。

  2.8月龄、18月龄的适龄儿童应及时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急性传染病。我市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均有乙脑确诊病人出现,其中,成人2例、儿童3例。本病多见于7至9月。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通过蚊子(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受乙脑病毒感染的人和动物可作为乙脑传染源,其中,猪(尤其是仔猪)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重症乙脑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幸存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预防措施:

  1.免疫接种

  目前接种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分别于儿童8月龄、2周岁各接种1剂。乙脑灭活疫苗:8月龄接种2剂,间隔7至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乙脑流行季节7至9月优先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2.防蚊灭蚊

  要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黄昏户外活动时应避免蚊虫叮咬。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加,蜱虫密度也随之增高。我省近几年的监测情况显示,7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可由蜱虫叮咬引起,起病急,病死率在10%以上。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在流行区从事野外劳动和郊游的人可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穿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喷洒驱蚊药;

  3.在接触流浪狗和流浪猫时,要注意防止被寄生在猫狗身上的蜱虫叮咬;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5.被蜱虫叮咬后,不要生拉硬拽、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体内引起发炎和瘙痒,且更容易感染病菌,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建议到医院处置。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