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应蕙德与爱因斯坦、柔石的一段佳话

2018年07月02日 08:43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乐忆英

  应蕙德,又名应谊,1912年2月12日生。父亲应时(1886~1942),字溥泉,乌镇人,幼年失怙,家庭贫困,曾受“亦昌冶坊”老板沈善宝(字和甫)资助。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六“选举”有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时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考取浙江派赴欧美留学,入英国伯明翰大学理化科。后因病休学,转德国南部黑森养病,病愈后留在当地商业学校补习德文,并阅读大量德国诗歌。1911年回国,受聘苏州一高校教授英语和德语,后又受聘安徽高等学堂,任教务部主任。1916年,应时以浙江省官费生资格携眷赴德国柏林攻读法律,1917年8月中国对德国宣战,应时改入瑞士罗山大学,获硕士学位。继入法国巴黎大学,两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学成回国,任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从此步入法律界,从事法律修订与司法教育。

  应蕙德母亲章肃,绍兴人,1911年与应时结婚,也赴欧留学。1922年,应时一家回国,栖居在杭州葛岭附近、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其时应蕙德11岁。

  1922年11月13日,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夫人艾尔莎访问日本途经上海,书画家王震(字一亭)在宅邸梓园设宴,特邀请精通德语和法语的应时夫妇负责接待和翻译。应时夫妇和11岁女儿应蕙德从杭州赶赴上海。大公报经理曹谷冰、总编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北京大学曾任教授的张君劢等均出席宴会。于右任致辞,爱因斯坦致答辞:“今日得观中国名画,极为愉快。”宴会中,应蕙德以流利的德、英、法三国语言和爱因斯坦夫妇交谈,并朗诵德国名人诗篇,爱因斯坦赞赏备至。

  柔石(1902~1931),本名赵平福,浙江宁海县人,作家,中共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1923年夏天,柔石报考东南大学落榜,9月受聘到应家,成为应蕙德姐弟的家庭教师。那年应蕙德12岁,她弟弟才9岁。

  应家生活优裕,两个孩子聪明可爱,柔石在闲暇时也向应时学习法语。柔石比应蕙德大10岁,因年龄差异,柔石整天寂寞无聊,他在1923年11月16日的日记中,记述了与应蕙德的一席交谈。看到柔石百无聊赖的样子,应蕙德说:“先生,你很没趣吧?”柔石回答道:“是的。”应蕙德关切地问:“为什么没趣呢?”柔石说:“宇宙间,我是人类的孤独者!我只有等待死后,或者会有人能领受而同情我的怨诉。所以我的快乐,也只可望诸来世了!”随后两人又谈论起爱情和婚姻,应蕙德说:“我有时好像有许多许多……说不出哟,就是‘爱’,要到别人,而一看,竟无人可被我爱。我不愿意结婚的!何苦,丧失了自己!”对于还是小女孩的这番奇谈怪论,柔石只好说:“请你不必讨论这个问题罢!你再过几年自然会明白人生的意义。”

  这年的年底,柔石辞去家庭教师回老家宁海。后来柔石把日记略加修改,创作了短篇小说《无聊的谈话》,收入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疯人》中。

  柔石离开应家时,用文字写下了意境幽婉、缠绵悱恻的散文《别蕙》:

  只两心知道,谁懂得一声惘惘时的勉强欢笑,正是离情浓郁的心泪!难洒呀,难洒呀,半醒半睡的魂儿,更缠绕着千条万条的丝,揪揪扭扭地斜倦着,追叙了过去,祝愿着未来,重重的一切,沉浮在我俩之间,蕙妹,怎能丢开手,随着今宵去呀!

  明镜般月,高悬在墙东,寒寒深影处,似有人来窥窃我俩了。不,还是无情的催促,催促!……向那边去,何昔是重来的日子,路与天一般长,怕只能瞩明月之西去,望白云之东来,寄问一声,蕙妹好也否?……

  柔石藏有一张与应蕙德姐弟的合影照,并题写“生命中的一刹那”。

  应蕙德于1927年被清华学校录取为留美专科生,修法律,上世纪3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教授英文,1939年与燕京大学毕业生宋以忠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纽约。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