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古诗词里的端午节

2018年06月13日 08:39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庞玉生

  顺着二千多年的粽香,我们会发现,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吃的节日,还是一个玩的节日,一个讲究卫生提升生活质量的诗的节日。唐代诗人张建封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竞渡歌》,就是反映端午节龙舟比赛场面的: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虽然诗人惯常用夸张手法,但这样壮观的场面,就是在今天,恐也难见到。

  诸多端午诗词里,唐玄宗李隆基也凑了一下热闹。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实在是他就有这个才能。“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应该说,这样的诗,干净利落,清新明朗,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既有不俗的诗才,还同时兼具经国伟业的志趣,像李隆基这样的皇帝,历史上并不多。也可能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才学才情,才引得大诗人白居易对他的后宫私生活十分感兴趣,才写出了千古名篇《长恨歌》。尽管白居易并未渲染李隆基的诗歌成就,但却写了他与大美人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算很多。可能也只有诗人气质与才华的李隆基才能制造出这样缠绵绯恻的爱情。才子佳人,本就是爱情浪漫剧的制造者。而具有天子之尊身份的李隆基,加之杨玉环的美丽娇艳,这样的感情故事不想热烈也不行。

  他的端午诗,我读不出什么意味来,但我知道,端午这个节日在唐朝已经盛行一时。不然,坐在深宫的李隆基哪会写出端午诗,而且,不止一篇呢。

  著名“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和端午》里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的诗,无疑在为屈原的悲剧命运叫不平。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跟屈原生活的年代还是有一些距离,但因为有了年年一度的端午节,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才有了这跨越时空的交流。尽管屈原已化作汩罗江水,但并不妨碍后人在其面前抒情表性。端午节也因此诗意旁出,犹如一株根繁叶茂的大树,遍生出了许多枝权,这些枝节上长满了描绘端午的诗词。而有了这些诗词,端午节这棵大树才变得诗意葱茏,浓阴大片。

  苏轼见自己的学生有了端午的诗作,作为老师的他自然有点按捺不住,于是他也提笔写了一首: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自然,苏轼比他的学生写的婉约曲折,诗意更为蕴藉,意象也更缤纷多彩,艺术手法也更成熟圆滑。但叫我评比,我更认为张耒的诗更能契合我的心思。张耒的诗,直抒胸意,毫不做作,让我们窥见他直爽的心性。

  吃粽子,有吃的诗,玩龙舟,有竞渡诗,插艾叶,挂菖蒲,喝菖蒲酒,也有诗在陪伴着,虽然这些习俗都是辟邪、消灾、防病之举,但诗歌仍会见缝插针的穿越其间。比如元代诗人舒頔在《小重山·端午》里,就写了端午节到来的快乐景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共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碧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生处元明两个时代交替之际,面对元朝的覆没,他从骨子里留恋着,但对眼前大明的江山,他又做着拒绝的姿态,这让人很容易想起阳曲傅山先生来。但香蒲,五色碧丝,这些东西和习俗,至现在仍存在着。现在读这些诗文,诗味并未因年长日久而冲淡。

  我们把端午节的一些关键词遴选出来,角黍,菖蒲,苍术,雄黄酒,龙舟,艾叶,就会发现,早在二千年前,端午节已经在诗歌的海洋里飘扬出发了。而端午的诗韵,则随着历代历朝诗人的加入,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诗歌类别出现,那就是端午诗词。这些诗词,因人而异,因写作者心情的不同而不同,但他们都在为端午节这个节日增添着不朽的诗情和画意,这也是端午节延续二千年而不衰落的一个原因。

  品读端午诗,感受着端午节的厚重,也感受着中国人河流一样宽广的诗心活力。若要在博大厚重的中华文明版图上,寻找一艘可以搭载我们中国人内心情感的诺亚方舟,端午节,无疑是最好的上选。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