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我国第一座铁路斜拉桥

2018年06月11日 08:30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于 强

  程庆国,1927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崇德(今桐乡市崇福镇)。1950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并被分配到甘肃天水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工作。历任丰台桥梁厂工程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桥梁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铁路》和《中国铁道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主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委员、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工程实践委员会委员。1992年被遴选为俄罗斯运输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研究和工程建设,曾先后主持成昆铁路悬臂施工及串联式预应力桥梁和湘桂线红水河铁路斜拉桥的设计和修建。199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65年,程庆国担任成昆铁路桥梁建设委员会委员,针对成昆线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艰巨、工期紧张的特点,他提出了发展串联式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悬臂施工大跨径桥梁建议。

  他几乎跑遍了昆明、大旧庄、禄丰、楚雄、西昌等十余个地区。作为一组之长,他紧密团结组内人员艰苦奋斗,克服了各种技术困难、物质障碍、洪水灾害等不利因素,终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完成了串联式预应力混凝土梁、大跨度桥梁新结构、悬臂拼装、悬臂灌筑等新技术项目的工艺试验,及其在多个工点的工程施工。

  20世纪70年代初,程庆国在积极推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及电算技术在铁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开发的同时,广泛研究国内外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把目光瞄准具有跨越能力大、技术经济指标好等优点的斜拉桥上。当时,斜拉桥在公路桥梁中应用已日趋广泛,但铁路桥梁由于活载大、刚度要求高、振动疲劳影响显著,建造斜拉桥难度相当大,只有德国、日本、英国各修建了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为了摸清国内桥梁建设的现状,他于1975年组织调查组,到华东、中南地区8个省市51个有关桥梁设计、施工、运营、科研和教学单位调研。通过调查研究,他首次提出了开展铁路斜拉桥研究,以推动建桥材料、桥式结构、计算理论、试验技术、施工工艺及建桥技术的全面进步的建议,并立即领导开展了铁路斜拉桥方案研究工作。

  1977年年初,铁道部决定将湘桂复线柳(州)黎(塘)段来宾红水河桥工点,作为铁路斜拉桥的重点试验工程。在各方的大力协作下,我国第一座铁路斜拉桥红水河桥终于在1980年8月顺利合拢。1981年9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在当时的条件下,红水河桥从设计到建成仅用了3年多时间,许多外国专家认为,该桥的技术水平及建桥速度都是很了不起的。红水河桥不仅开了我国铁路斜拉桥的先河,破除了悬吊结构不能用于铁路桥梁的框框,推进了大跨度铁路桥梁的发展,而且通过该桥的建设,锻炼了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开发了结构电算、盆式支座、抗疲劳锚具、大吨位千斤顶、泵送高强混凝土、斜缆防腐等一系列新技术。红水河斜拉桥1983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