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我的校园梦

2018年05月16日 08:35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吴仰泉

  四十三年教坛生涯,弹指一挥间,其间陪伴我的四座校园,在掩卷之余还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忆之即来。这四座校园我分别称它们为“家园”、“土园”、“楼园”、“花园”,为什么这样称呼呢?

  1966年,我来到了晚村马头墙门埭小学,一人顶一所学校。这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既是校园又是新家。我称它为“家园”,因上课、办公、吃住都在农民家里,课桌凳大多也是学生从家里搬来的,我在这里教书,烧饭等家务活一样也少不了。早上总有鸡鸣报时,深夜常被狗吠惊醒,有时教学生唱歌,却杂入湖羊的叫声,变成了异调两重唱。虽然环境艰苦,但也充满了家的温暖,周围群众都很热情,有空就到我教室来坐坐,因学校办到了他们家门口,大家很开心。一人一校,三年农家生活,简朴而单调,因而总想有一所热热闹闹的学校——清晨国旗升,课后篮球抛,开学行典礼,毕业集体照。

  69年乡乡办初中,我被抽调并参与了创建“晚村中学”的过程,带领学生搬砖填土……看着新校园渐渐形成,心里真高兴。那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南北两排平房,北面是铺着青砖的教室、办公室;南边是礼堂、储藏室和老师寝室,都是泥地;东边三间小屋,为伙房和砻糠间;西边开着大门;校园中间是一个土操场,有篮球架和沙坑。十多位教职工一起工作、生活,清晨国旗升,时时有歌声……活动也很多,夏天打好球后就到旁边小河中游泳,星期天如不回家就到新市去吃羊肉面。生活虽已多彩,但条件确还艰苦。土操场上常要去除杂草,土礼堂上放不平一副乒乓球桌;晴天干燥,一上体育课,教室、办公室全是尘土味;一下大雨,操场上泥水哗哗流,寝屋里屋漏叮咚响……后来学校移地重建,可我已调出。现在一想起这“土园”,就能闻到那郁郁的泥土香。

  87年我调到洲泉中学。90年代出现建校热,洲中移地新建,一座崭新的校园出现在洲泉庄园桥畔。走进校门,五层的教育楼伟岸美观,内有标准化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南边建有四层的学生寝室楼,东面是餐厅,西面是操场,西北有三层的办公楼。各建筑间都有水泥路或走廊连接,空余区点缀着树木、花草。整座校园已有现代气息,室内明亮宽畅,设备新颖多样;室外道宽路平,布景参差有序。刚搬进新校园时,师生们都很兴奋,教师各楼走看,学生四处逗赏,真有点逛苏州“楼园”的味道。我对比了原先工作过的“土园”,感到真是跳了几级台阶,上了几层楼。

  进入新世纪,全市高中开始普及并集中,我被调到“茅高”。茅高校园占地220亩,分四个区:西面行政区建有三层的行政楼;中间主教育区,6幢教学楼有近70个教室,语音室、电脑房、多功能室、地理科普室、天文台……应有尽有,后又新建体育馆、科技楼;北区六幢学生宿舍楼,每室配齐卫生间和空调,两层的大餐厅3000多人用膳绰绰有余;东面活动区,有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十多个篮、排球场,还有灯光网球场。学校年年栽树种花,滋绿润芳,整个校园葱绿一片,鲜花配碧草,鸟语伴书声,曲桥逗流水,灯光耀繁星。我在这里圆梦般地工作了十年,曾赏春似地为花园式的校园摄取了“十景”,其中如“小桥放叶”:弯弯玉溪静静淌,亭亭小桥依绿杨,盈盈学子桥上过,放片柳叶闯长江……

  四十三年过去了,“家园”已难找到,“土园”和“楼园”也已另作地用,因四乡一镇已合建了大洲中,也是花园式校园。其实现在桐乡的校园大多都能称“花园”了。这就像一个长梦,四座校园是连续的四个梦境,但这不是空梦,这是骄人的梦——幻美的诗——精湛的史。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