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学点茶文化也有趣

2018年05月03日 08:32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陈永治

  岁月匆匆,我退休已十余年了。其间,我受聘于两家单位参与编撰工作多年,查阅地方文史类书籍是常事。坐办公室我喜饮茶,淡淡的清香怡人,味爽回甘,既可提神醒脑,又有益于健康,但对茶文化却知之甚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送给我一册刚出版的老年电大课本《茶文化趣谈》,在浙江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播出时收看了第一、二讲后,就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把全书通读一遍,真是开了眼界。

  茶文化始于中国,后遍传世界各地。饮茶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汉代《神农本草》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唐·陆羽《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源远流长,其间便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包括茶道、茶德、茶学、茶艺以及有关诗书联画等,是茶与文化有机融合,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时,茶文化还糅合了佛、儒、道诸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遍尝名茶,在杭州西子湖畔品茶时的即兴之作云:“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团凤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茶艺由唐代初创,宋进一步发展,明制紫砂壶普及清饮法,至清雍正时期催生了风格独特的“功夫茶”。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品茗为历代文人所雅好。宋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陈与义,号简斋,当时卜居青墩(乌镇),读书芙蓉浦上广福塔院,与高僧洪智善,时相过从,因此说“聊问支郎分半境”。三国时高僧支谦,晋代高僧支遁,均有“支郎”之称,后泛称僧人,特指学问僧的雅称。词中描写诗人去官归隐,与好友一瓯清茶、一炉清香,挥尘清谈,留连忘返,以消永昼,真乃平生一乐。清郑板桥擅书画,喜品茗,一生中写过许多茶联。早年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时曾撰“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又一联云:“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他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现爱墨喜茶的心情。

  近代赵朴初《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他先写对故乡茶的情感,继而笔锋一转,说品尝了斯里兰卡和日本京都的好茶,皆不及“我天华”,充满了对中华茶文化的自豪感。

  我以前读《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时,觉得妙玉烹茶讲究太多,过于繁琐,现在看来其实是曹雪芹对茶文化的一段描述。联想到近年来,我在与年轻的文化人打交道中,也偶尔品尝过他们烹煮的“功夫茶”,但我始终无此雅兴,从不亲自践行。

  我读《茶文化趣谈》,颇觉引人入胜,倍感兴趣。但我只读了一本适合老年人学习的书,对茶文化其实还只是初步的了解,一点点皮毛而已。学然后知不足,人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我学了点茶文化知识所带来的愉悦感,觉得更胜于喝茶的享受,从而深深体会到老有所学之乐。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