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乡土

石板桥

2018年04月17日 09:25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姚孝平

  小时候,从家到村小学要穿过一条小河,横在小河上的是一座石板桥。这座桥由两块大石板组成,浅褐色,表面粗糙,约十来米。河里按距离立着三根大石柱,两块石板平稳地架在石柱上,中间拱起些,就成了一座最简易的桥。当然,桥两头各用两块石头一铺,当成两级阶梯。这应当是村民自发建造的过路桥。

  那时,村中心有肉店、豆腐摊、茶馆店、副食店,大人每天需要去买菜、购买生活用品,老人要去喝茶,小孩要读书,行走于桥上的人便络绎不绝。小孩过桥时,总喜欢在桥上玩会,低下头看看河里的鱼,甚至打来打去。出门时,大人就会叮嘱:“过桥时要经经较(认真),不要牛头野叉(胡来,开小差)”。小孩之间玩耍,若有人挠别人的脚心,大人会立即阻止,并训斥:“脚底心不可以挠,不然伊过桥时要怕的。”我们放学,照例要在桥边玩“泥巴大战”。把书包往五孔板上一放,几个人分成两派,以河为界,分驻桥的两头,到附近捡泥巴(不可太大,以免扔时伤到别人),然后扔向对方,并趁机从桥上进攻。若打过了桥,就算胜利了。周末,还会坐在桥上钓鱼。河水比较清,能清晰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河的一头是高大的树,几棵泡桐树很茂盛,顶端太重弯了下来,正好罩住半座桥,坐在桥上很阴凉。一坐就是一天,一钓就有半桶。例如鲫鱼、汪刺等等,拿回家家人非常高兴。

  有的妇女背着草篰啃着萝卜去割草,若在桥上相遇了,两个人还要站着说会话,直到萝卜啃完把蒂头扔进河里才各自过桥。夏天,桥那头的人家就舒服了。中饭后,搬把竹藤椅子,横在桥头,架手的两端一边放着烟和打火机,一边放着蒲扇,人一躺,打个盹。风徐徐吹来,上面的树叶哗哗响,知了不停地叫。蝉噪村愈静,风吹人更宁。听到脚步声,下意识地睁开眼,看看是谁经过。经过的人必定先打招呼:“你在这里睡觉真舒服啊。”他回一句“嗯”,然后又扭头眯紧了眼。夏天天天如此,这是多么安静幸福的悠长生活呀。

  那时候,缺乏交通工具,路也较差,这桥就成了重要的“路”,没有这桥,去村里甚至镇上就要绕很大一圈路。村民的生活离不开桥,每天从桥的这头走到那头,再走回这头,这来来回回就是生活。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往往最重要。中国人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要多”,可见过去桥对于人的生活的不可或缺性。沈从文写过“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也使桥充满了诗意。

  后来,村里修了宽大的柏油路,村民渐渐有了摩托车电动车汽车,村里的肉店关了、小学撤并了、茶馆不开了,往来桥上的村民逐渐少了。桥两头长满了青草。桥寂寞了。随之而来的,河里倒满了生活垃圾,河水也浑浊了,鱼儿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前几年,开始搞“五水共治”,小河变清澈了,河两岸筑起了帮岸。村民每天忙于上班和家庭及生活琐事,这座桥什么时候没有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自然也谈不上关心了。当然,现在村里及外面到处可见钢筋水泥桥,宽大又坚实,可又有哪座桥模样上看起来不一样呢?有哪个桥上可以坐着钓鱼、哪座桥头可以玩泥巴大战和乘凉呢?

  村上年纪最大的老人也说不清楚村里这座石板桥的“年纪”,只是说“我小辰光就有了,大概清朝时就有了,一两百年了吧”。而今,这座陪伴了几代人的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也不复存在了。但桥的形状和故事永远印刻在每个村民的脑海里。最简单的,往往又是支撑生活最有力量的东西。谁能告诉我,没有这桥,我们过去的生活会怎么样?谁又能说,不是这最简单的石板桥抚育了我们成长?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