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让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

2018年04月04日 08:40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钟淑婷

  【文化振兴】“嘭——呲——啪……”春日里,走进乌镇镇陈庄村,一阵阵破蔑声从一间屋子里传出,惹得许多人忍不住凑上去瞧上一眼。这便是村里80后小伙钱利淮的竹编小天地——“竹芸工房”。

  钱利淮的父亲是嘉兴市级非遗乌镇竹编传承人钱鑫明,而他们所居住的陈庄村,曾经更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交易集散之地,旧时村民曾以此生活,也以此为业。小时候村上编织竹匾的“嘎吱”声给钱利淮以很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在大学期间虽然主修了工业设计专业,但毕业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重拾了竹编技艺。

  钱利淮的回归,让许多人有些意外,但他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却又令乡亲们刮目相看。他创立了“竹芸工房”竹编工作室,并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教学。他还主动走进乌镇的植材小学、桐乡市区的浙江传媒学院等学校,开设竹编DIY课程,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到竹编的学习中。“以前家家户户都编竹器,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看着,时间久了许多人都掌握了这门技艺。”钱利淮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竹编文化继续成为一张亮眼的非遗名片。

  同样是匠心坚守,但与父辈所不同的是,钱利淮让竹编这门传统工艺变得很新潮,在技艺、产品上不断创新,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争相学习。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加快了进城步伐,并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进入到工厂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曾经村民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逐渐淡出,很难传承下去。而现如今,像钱利淮这般新一代手艺人的出现,让这一问题得到破解。在他们身上,我们触摸到了乡土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传承的勃勃生机。

  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要钱利淮这般的文化自觉,还需要一种长效的载体作为支撑,农村文化礼堂就是其一。在桐乡,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点缀乡间美景,成为农民新的精神文化家园,乡村文脉在这里得到延续,赋予农村文化崭新的生命力。

  年过七旬的洲泉镇坝桥村村民老张,一有空就要到村文化礼堂去转一转。这个礼堂是由20世纪70年代老建筑改造而成,青石板铺地,一排排木质长凳整齐排列,正对着一个宽敞的戏台;上百幅老照片陈列在礼堂内,写实而有穿透力,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老张说,这是一个可以“让老年人抚慰浓浓的乡愁、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的地方。

  而“文化专职管理员”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让礼堂里的文化“活”起来。“看得真过瘾啊!”这几天,濮院镇新港村文化礼堂内,连续上演了五天的“戏曲惠民,欢乐百姓”活动,让村民大饱眼福。看着村民沉浸在欢乐中的样子,村文化专职管理员黄徐琳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来到村里两年多时间,黄徐琳不仅为村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还鼓励村民走上舞台,成为主角。“我们村村民不仅喜爱戏曲,还有几个老人随口就能唱上一段,听着还蛮有滋味的。”于是她就把会唱戏的村民聚起来组成了一支戏曲队,每当村里有活动时,戏曲队便会给村民们唱上一曲。此外,她还带头组建了棋牌队、排舞队、乒乓球队、朗读队、太极队等,每年都会推出新的节目。“自从小黄来了以后,我们活动多起来了,生活一点都不亚于城里呀。”慢慢的,村民们都开始尝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甜头,纷纷主动了解、参与村里的文化活动。正是在这种文化的获取和参与中,村民对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得到升华,并从中拾得文化自信。

  文化承载的不仅是欢欣鼓舞的村村热闹,更是凝聚起强大正能量的使命。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乡村逐渐活起来,乡风文明新气象也正不断焕发。

  这段时间,一张张价格低于1000元的上梁酒酒席菜单,成为崇福镇上莫村村民引以为豪的“移风易俗”金名片。在桐乡农村,婚丧嫁娶,免不了要大摆宴席,近几年餐桌攀比之风更悄悄兴起,而去年开始,桐乡便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践行移风易俗的决心。上莫村也主动脚踩刹车,规定了每桌菜品价格要在1000元内,引来点赞声一片。前天,刚搬进新村点的肖五妹家就按照要求办了酒席,每桌菜品约莫700元,每份伴手礼40元,加上烟酒,一顿宴席下来总金额也就在1万多元,比过去省了不少。

  在当天酒席开宴前,还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前来巡视,他们是文明餐桌评判团的成员。也正是这批“监管员”,推动上莫村发生着巨变。去年5月,上莫村成立了由村干部、三小组长、老干部组成的文明餐桌道德评判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的作用。村里办婚丧酒席,他们都会全程参与,实时监督。“从菜单拟定、伴手礼选取到当天摆酒,每个环节怎么安排都要‘报备’,我们全程参与,把关监督,真正让‘文明办酒’落到实处。”评判团成员之一,上莫村村书记李法学说。

  【数看桐乡】一位传承人,给一门技艺注入新内涵,既传承了技艺又活跃了乡村经济;一座座文化礼堂,让桐乡农民心有所寄;一个个村民自治组织,让乡村更文明,村民生活更和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如今,走进桐乡大地,处处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一大批高标准的农村文化礼堂拔地而起。截至2017年底,桐乡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0家,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已覆盖桐乡62.5%的行政村。2018年,预计新增农村文化礼堂30家以上。

  为了让公共服务更加精准,桐乡还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提供指导。特别是近200人的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队伍,更是成为市、镇、村之间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为我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们把一个个“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温暖了老百姓的心头。

  以百姓需求为出发点配送文化服务,使群众从观众变成了主角,这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真正的目的。据统计,仅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农村文化礼堂共举办“我们的村晚”、“新春唱大戏”演出265场,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文化大餐。现在在农村,每个月能看一场以上的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的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还能参加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那一场场精美丰盛的文化盛宴,成为桐乡农村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记者手记】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近年来桐乡一直在抓的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让许多贫困村得以摘帽,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富足。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日子也由富变美了。

  然而,乡村振兴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更需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振兴。于是,借助全市“人文名城、风雅桐乡”建设的东风,一个个美丽乡村也再次激发内在活力,把村间的文化火种聚拢到一起,凝聚起强大力量,既活跃了乡村又充盈着百姓的精神生活。最为可喜的是,文化不仅滋养民心,更推动着乡村治理格局发生转变。很多我们觉得难以改变的事情,很多我们认为难以解决的痼疾,都在新风劲吹中改变着、解决着、推进着,一种喜乐和美的农村生活新貌,正在逐步形成,把文明乡风“刮”进了广袤田野。


编辑:潘霞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