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情牵桑梓 心系家乡

2018年04月03日 08:37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陈亚萍

  2002年,徐肖冰、侯波品尝乌镇羊肉面。李渭钫/摄

  “父亲、母亲,回家了!”这是徐肖冰、侯波的大儿子徐建林,在侯波同志追思会上的致辞。“回家”,曾是最遥远的距离,这一次,桐乡媳妇侯波终于来到了最接近徐肖冰的地方。

  “不设灵堂、不吊唁、不开追悼会”,2009年,遵照徐肖冰的遗愿,由徐建林等人,亲手将徐老的骨灰撒入了京杭大运河乌镇段。8年后的昨天,侯波在家乡的运河,和他永远结合在了一起,不再分离。

  桐乡,之于侯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所爱之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家乡,另一个则是夫妻俩倾注了心血热爱着的故乡。

  漫长岁月

  没有隔断他们的乡情

  “乌镇是徐老的外婆家,青石板上的银耳汤、无声电影……是他最大的童年乐趣。”忆起徐肖冰,好友兼弟子的李渭钫望着自己为二老回乡时拍的照片,陷入了沉思。

  徐肖冰16岁离开桐乡,1941年与侯波相识相知于革命圣地延安,可在他们心里却永远怀着一份浓浓的赤子之情。据李渭钫回忆,1979年春天,他向徐肖冰寄了一些反映家乡建设成就的照片后,收到了徐肖冰的回信,他在回信中说:“又是20多年没有去探望过家乡,心里总是很想念啊!”

  1983年,徐肖冰和侯波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这一次回乡他特别高兴,因为他终于将结婚40余年的老伴带回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把桐乡媳妇带回老家给亲戚们看看’。”那一次回乡,李渭钫全程陪同,期间拍摄的部分照片出现在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目前正在举办的《情系桑梓——徐肖冰侯波回乡纪实图片展》上。

  为了招待数十年未见的亲人,尤其是款待第一次回乡的“新媳妇”侯波,桐乡的亲戚们,借县政府“内招”食堂为他们办了一桌“接风宴”。“红烧羊肉、火肉烧鸡、炒鳝丝……舅妈第一次来,我们想着让她多尝点家乡菜。”徐肖冰的表外甥曹建树至今仍保存着那一年聚餐时的家庭大合影。他说:“舅妈平易近人,生活也节俭,有一次来我家吃饭,只说叫我煮点白粥吃吃就好。”

  那一次回乡,李渭钫还跟着夫妻俩去了乌镇浮澜桥畔的外婆家。“当时徐老和侯老来到运河畔上的高桥上摄影,徐老指着桥下的运河水跟侯老说‘我从小喝运河水长大,这运河水可是通北京的,我们与故乡总是有着阻隔不断的牵连’。”李渭钫说,浮澜桥畔是徐肖冰和侯波每次回桐乡都要去走一走、坐一坐的地方。遇上行路的村民,夫妻俩总会热情地上前交流,问问家乡百姓的生活近况。

  “自从1983年舅舅带舅妈一起返乡之后,两位老人差不多每年都要回来一次,有时甚至一年回来数次。”曹建树说,每次走访,夫妻俩都要各处走访企业,家乡的点滴变化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我与舅舅、舅妈常年写信联系,信件内容基本是向他们反馈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二老也会给我寄些合影,在外出差时,舅妈还不忘给我寄些当地的特产。”

  晚年夙愿

  为家乡建设尽微薄之力

  绵绵乡情,与徐肖冰、侯波的骨骼血脉一并生长。在市博物馆馆长张新根的叙述中,记者触摸到了二老化不开的浓浓乡愁。

  “1983年从乌镇外婆家探亲回县城时,徐肖冰和侯波曾听人说起,县里正准备修复乌镇观前街上的茅盾故居,但经费好像有一些难处。当时徐老就想,可否通过在京文化界的一些老朋友,呼吁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关心一下这件事。于是,他立即去联系有关单位。”张新根说,“为家乡建设尽微薄之力,是徐老和侯老晚年的夙愿。”

  为支持家乡丝绸业的发展,徐肖冰让徐建林帮助桐乡企业跟上海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得知一家乡镇企业需要进口一台染印机,他通过一位朋友牵线,跟一家外国染印机销售代理商取得联系;1987年,他还帮助江南图片社从北京购来桐乡第一台彩照扩印机;2000年,夫妻俩应邀返乡帮助策划、拍摄、出版《徐肖冰侯波和摄影家们眼中的乌镇》摄影画册,向国内外游客推荐“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

  “两位老人一直关心支持着家乡的摄影艺术事业。”张新根说,每次回乡,夫妻俩总要跟家乡的摄影爱好者们一起研讨摄影艺术创作。“1996年,在两位老人的倡导下,‘桐乡红领巾摄影班’开办;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后来又在桐乡城北小学建立起‘徐肖冰侯波少儿摄影艺术学校’;2014年,又迎来了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的摄影老师沈剑峰告诉记者,2013年,他曾带领4位学生,借着摄影展的机会去往北京医院看望病重中的侯波。“当时侯老的身体状况已不是很好,但听闻家乡的孩子们来探望她时,坚持要见我们。侯老在无法说话的情况下,紧紧地握住了我们的手。”说到这里,沈剑峰不禁眼眶泛红,他说,对于他和孩子们而言,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

  “徐肖冰和侯波都是知恩图报的人,他们把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小平曾于2010年陆陆续续往返于北京、桐乡,帮着整理徐肖冰和侯波一生创作的珍贵电影作品、摄影作品以及收藏品。她说:“二老将一生的心血都捐献给了家乡,极大地丰富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的馆藏。”

  “临行前,去医院探望母亲,母亲在病榻前敬了个礼,嘱咐我一定得代她表达对家乡的谢意。”2014年,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徐建林的这句话,不少在场的市民至今都记忆犹新。我们想说:“徐老、侯老,家乡人民更要谢谢你们。”

  乡愁悠悠

  生命的终结是返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是我桐乡。桐乡有个,美丽的乌镇,乌镇是我太爷爷的故乡。”昨天上午,在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前往乌镇浮澜桥畔的车上,徐建林和孙女述宣的一段歌声,唱得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是述宣第二次回家乡,第一次来,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当时她才两岁。”徐建林说,这是他在北京家中即兴编写的歌曲,为得是让孩子们记住家乡。

  当天清晨,徐建林刚带着女儿、女婿、孙女等亲属去墓地上坟祭祖。他说:“这是从父亲、母亲那留下来的传统,每次回乡,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祖。”他记得,徐肖冰第一次带他回乡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父亲正值本命年,有不宜远行之说,不少朋友劝他,今年就别回桐乡了,但他坚持带我回乡,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爷爷奶奶上坟。”一旁徐建林的妻子朱清宇回忆,1989年,徐肖冰和侯波带着她回乡扫墓,在返回的路上,老人对她说:“毛宇(朱清宇的乳名),这条路你要认认清,往后我们年纪大了,得你们来了。”

  徐建林告诉记者,老人在身体最虚弱的时候,心里惦记着的还是家乡。“老爷子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是在2003年,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乡。即使在他临终前,还很吃力地用放大镜阅读《桐乡通讯》。他平时喝茶只喝家乡的菊花茶,在他不能进食的时候,还要我们给他泡上一杯浓浓的菊花茶。”

  这一次回乡,徐建林特意准备了一枚硬币放在兜里。“去年回乡时,在酒店附近买了盒棉签,因为没有零钱,老板直接送给了我。这次回来,我早早准备好硬币,打算还给他。”他说,近乡情怯,在家乡遇到的人让他感到温暖。

  对于桐乡,徐建林说,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意,“爱她的同时,也希望她天更蓝、水更清,发展得更好。”他说:“父亲、母亲都回来了,等我老了,我也会回到家乡,回到乌镇,回到这运河畔。”

  1983年,徐肖冰、侯波在运河高桥畔合影。李渭钫/摄

  1989年9月,徐肖冰、侯波向家乡赠送画册。李渭钫/摄

  (上述照片均由桐乡市博物馆提供)


编辑:潘霞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