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桐乡豆瓣酱

2018年03月28日 08:43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沈坤山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一天都离不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农村,家家有酱瓮、酱碗、酱罐头。酱是农户用豆来晒制的,所以俗称豆瓣酱。

  酱,既是烧菜佐料,亦可当菜肴,农忙时“酱笃笃,二碗饭落肚”。炖、蘸、烧、炒、煮,一样离不开酱。酱炖南瓜丝、酱炖茄子、酱炖黄豆;酱蘸胖蚕豆、酱蘸黄瓜、酱蘸熟萝卜片、酱蘸大葱;酱烧螺蛳、酱烧鳝段、酱烧春笋、酱烧鸡蛋……酱是百搭,任何菜肴添加酱后,伴有浓郁酱香,色香味俱佳。以前一户农家一年吃掉三四瓮,还不算多。

  嘉庆四年(1799年),桐乡县令李廷辉编纂的《桐乡县志》记载:“辣酱,黄景山造,将辣茄用菜油煮沸,磨碎筛均挽和面中,用于造酱”,同时记载:“伏天造酱,不出虫”。从时间上推算,李县令编纂县志前已有制酱,黄景山始制辣酱,亦有1996年版《桐乡县志》记载,光绪年间的桐乡辣酱是著名特产。《乌青镇志》记有:“咸丰九年(1859),开设叙昌酱园”。叙昌酱园现位于西栅景区通安街16号。可见桐乡制酱历史久远,是一种传统的地方特产。

  改革开放后,各种国外生产的酱漂洋而来,俄罗斯的鱼子酱、美国的番茄酱、韩国的炸酱,吊人胃口,颇觉新鲜。而国内北京所产的“六必居”甜蜜酱、山东的果子酱、四川的麻辣酱,人见人爱,放到了桐乡人的餐桌上,而风靡全国的“老干妈”香辣酱更是家家必备。

  面对蜂拥而来的国内外品牌酱,桐乡唯一酿造“梧桐牌”甜辣酱的桐乡酿造厂倒闭,而乡村中的自制豆瓣酱更是销声匿迹。桐乡的制酱传统就此淹没在漫长的时光中。

  去年,我在编纂《新联村志》时,发现老年村民对以前自制的豆瓣酱依依不舍,对当年制作的情景津津乐道,于是通过他们的口述,我整理了桐乡豆瓣酱的制作方法。在这传统的制酱方法中,仿佛能够闻见浓郁的酱香味。

  夏至后,小麦、蚕豆成熟登场。将小麦磨粉去麸,蚕豆浸水发胖,去壳成豆瓣,煮烂,与面粉搅拌掺和,比例为各半。掺水后捏成饺子型的疙瘩,均匀地放入蚕匾,上面盖严。几天后自然发酵,生出又细又长的白毛,放置烈日下暴晒,严防雨淋。捏碎成颗粒状(俗称鱼籽),倒入大钵或小缸中,根据鱼籽多少,掺水放盐,一般为鱼籽2斤,投水2斤,盐1斤,其咸度标准是以鸡蛋浮于上面为宜。然后置于烈日下再暴晒,每天搅拌一次。为防雨淋和苍蝇入内,备好酱缸盖,在其口上扯一层薄薄的丝棉。三伏天一过,颜色由暗红渐变成有光泽的紫色,散发出微微酱香。至此酱成,储藏在酱瓮中备用。


编辑:吴俊华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