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三农

让更多“新农人”去拓展“有奔头的产业”

2018年03月27日 08:41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朱灵洁 通讯员 夏建兴

  【人才振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清晨的阳光洒满了桐乡的田间地头。在崇福镇城郊村,一处处玻璃温室、连栋大棚里,“新农人”忙碌的身影折射着桐乡现代农业的发展活力。

  流水潺潺,精致的假山上种着各种叫不出名的食虫植物,一走进位于城郊村农创园内的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你就会被里头各类颜色鲜艳的食虫植物所吸引。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食虫植物培育基地,园内现有各种食虫植物1000多种。

  生态园的主人叫刘国明,是乌镇镇陈庄村人,他是国内最早规模种植食虫植物的人,市场上近半的食虫植物中文译名都是由他取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食虫植物第一人”。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眼前这个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解食虫植物品种、特征和习性的种“草”人,曾经却是一名工作稳定、领着高薪的国企员工。刘国明说,对食虫草产生兴趣是偶然的事情,但最终选择回到桐乡实现种“草”梦想是必然的事情。

  “农创园里土地租金低,配套设施十分完善,不仅为我们提供种植的土地,也为我们提供办公场所和服务,一旦我们遇到土地、融资等方面的问题,镇政府有关部门及农创园的工作人员还会积极地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刘国明补充道,“更实在的是,当地政府为我们年轻人的农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在设施建设上农创园会给予20%~50%的补贴,这可为我们这群‘农创客’省下了一大笔创业基金。”

  2018年是刘国明在农创园“务农”的第三年,也是他口中最有盼头和最有干头的一年。没有了土地和资金的后顾之忧,今年,刘国明又为自己的种“草”事业定了一个“小目标”。“现在生态园二期项目已经完全投入使用了,食虫草的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2000多平方米拓展到了14000平方米,品种也增加了不少,所以我计划将食虫草的销售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提高70%左右。”刘国明信心满满地说。

  良好的区位、周到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农创园不仅把远在他乡的桐乡人召唤了回来,也吸引了不少“外乡人”在这里落地生根。桐乡祯辰花卉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项智能就是一名从金华来桐追梦、在桐筑梦的“新农人”。

  在农创园里,项智能“主攻”的方向是绣球花,谈及把创业项目落户在城郊村的缘由,项智能的想法与刘国明不谋而合。“一方面是村子毗邻320国道,交通十分便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扶植政策十分给力。”项智能不无感慨地说道,“来这里创业的年轻人都有着同一个梦想,也有共同的语言,而且会相互帮忙,前段时间听说我们绣球花种植的场地不够用了,多肉基地的负责人还借了一间棚给我们,感觉很温暖,在这里创业也更有动力了。”

  其实,在崇福农创园,像刘国明、项智能这样的“农创客”还有不少,这个农业科技创业孵化器建立了“政府搭台、院校合作、创客运作”的模式,正培育和孵化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特色农业产业,如今已在农创园里入驻了食虫草大观园、玫瑰园、紫薇园、祯辰花卉、精品多肉、精品果蔬等多个项目,也为桐乡现代农业的发展增色不少。

  如今的桐乡,新农人的脚步在温室大棚,也在田间地头。

  昨天,在濮院镇油车桥村,现年29岁的种粮大户刘惠婷正忙着整修农机,为4月下旬的春耕生产做着准备。作为一名90后女大学生,明明念了大学还是决定回村里开农机、种水稻,这闺女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201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刘惠婷接过父亲手中的拖拉机手把,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大学生农场主,“掌管”起家里承包的500多亩粮田,通过在父亲经营的油车桥粮油农机合作社里学会的各种农机操作技能,刘惠婷决心开启科技种粮的新征程。在刘惠婷看来,农业现代化,种好粮食就得靠科技,需要操作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这也是年轻人的强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刘惠婷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合作社成员由原来的7人发展到110人,业务更是一年多过一年,平均每年为附近的8000亩粮田提供机械化插秧、收割等服务。“我希望以后可以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合作社,让我的社员可以穿着皮鞋去种田。”说起自己的梦想,这个90后女孩笑了,她说,近几年国家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她更加坚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继续大展拳脚,体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价值。

  【数读桐乡】近年来,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增加财政投入,通过不断强化农技培训、采取委培大学生、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有效办法,落实农业创新创业“新农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晋升政策等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据统计,去年我市共培育家庭农场5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8家,全国性示范性合作社5家。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创新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思路,全市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共投入资金127万余元,创建4所省级农民田间学校和2个嘉兴市级农民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23名,培训农村劳动力8293人,其中实用人才602人(新型职业农民314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217人,组织“双证”制培训2550人,其他普及型农技培训3836人,培育大学生农创客25人,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销售收入1350万元。积极与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等开展对接合作,制订百大青农培训方案,启动青年农民培植计划。

  【记者手记】事靠人做,业由人兴。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现实的需要。如今在菊乡这片沃野上,虽已有不少“新农人”聚集于此,但要真正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打好人才基础,桐乡还需要散发出更大的磁场,去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来桐乡广阔的田地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下,要产生这样的吸引力,一方面要让青年人才看到农村资源丰富,希望田野大有可为,未来城乡之间差别缩小,另一方面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引导、利益驱动,拿出“真金白银”,在政策、产业、服务等多方面下功夫,实行全方位的优惠政策,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构建起相互协同的支撑体系,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