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自学成才的报人潘朗

2018年02月05日 08:50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高玉林 

  大家都熟知我国新闻界泰斗式的前辈严独鹤是乌镇人。最近重整校史资料发现,还有一个乌镇人叫潘朗,也是新闻界前辈。他是自学成才的报人。

  潘朗(1911—1981),字昭,号朗,笔名潘公昭。1911年8月2日,潘朗出生于乌镇东栅三里塘一个店员家中。1925年,潘朗从乌镇植材小学毕业,已贯通英语,尤以国文见长。时因家庭贫困无力升入中学,14岁去湖州某丝织厂当艺徒,并开始向报刊投稿。

  1933年6月,潘朗以“浙江何君”之笔名投书上海《申报》“读者顾问”栏,倾诉满腹惆怅,揭露反动军队,询问:“屈服呢?继续奋斗呢?怎样奋斗?”6月25日《申报》用《怎样奋斗》标题,全文刊登“浙江何君”来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翌日,《申报》予以呼应,专文作答:“真正为民众奋斗,就会得到民众和社会的支持。”此后,各地读者七八十人写信给潘朗,表示同情和鼓励。不久,潘朗的文采、志向与勇气,为报馆所感染,被《申报》馆录用,初任校对,后参与该报社论起草工作。由此,步入上海新闻界,署名潘公昭,评点时事,发表新闻报道,以此为他的终身职业。当时工资不高,生活清苦,但要求进步,好学不倦,工作之余自学文学、历史及英语、日语,研究国际时事。

  此后,潘朗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新闻战士。1935年应中华职教社前辈马良之聘为《早报》编辑、主笔。同时,潘朗经常和沪上乌镇文人茅盾、严独鹤、孔另境等人交往。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为了抗日统战工作的需要,潘朗奉命去香港担任《申报》(香港版)和《珠江日报》编辑和主笔。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潘朗奉召回内地,以《申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抗日前线,发回大量真实报道,被上海、重庆、香港等地报刊相继转载。

  1940年,潘朗应聘在中华职教社主办的《国讯》周刊任主编,继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1年,潘朗又调往香港主持《国讯》(港版)创刊与编辑,并在中国民主同盟的《光明报》主持编辑工作。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秋,随着中华职教社回迁上海,应黄炎培之请,潘朗重返《国讯》周刊社任主编。广州解放后,潘朗参加了叶剑英领导的中共华南分局机关报《南方日报》的筹组工作,任编委和总编室主任。

  1963年,潘朗调入外文出版局业务办公室任二处副处长。之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潘朗被关过“牛棚”。之后,潘朗夫妇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晚年还带病工作了5年,于1981年9月9日因病在京去世,终年70岁。

  潘朗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虽没有进过高等院校,但全靠自学成才,懂英、法、俄、日等几国文字,编著和翻译不少有价值的中外进步作品,然而大半遗失了,其留存的编著、翻译的著译有《越南民族运动史》、《今日的印度》、《苏联对外政策三十年》等32种。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