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马鸣老街的茶馆

2018年01月31日 08:50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陈栋燕

  桐乡西部的洲泉镇,有一条充满江南市井生活气息的老街——马鸣老街。马鸣老街最著名的是茶馆,有一句话说:“去马鸣老茶馆,喝一壶世纪的乡愁。”

  清晨天微微亮,大概是四五点的样子,我已经在去往马鸣村的路上。在网上得知,去马鸣老街一定要早早出发,才能看到马鸣人从早开始的生活。到达马鸣的时候大约是六点多了,秋日早晨因天阴而显得有些昏暗,使这村落看去更具年代感,我们将车子停在了马鸣老庙前的空地上。马鸣老庙的名字有个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这里,在一座名叫“桥马桥”的桥上,乾隆骑的马对着河对岸叫了三声,乾隆好奇一望,看到了一座老庙,甚是惊喜,当场写下了“马鸣老庙”的四字牌匾,牌匾大约有半扇木门那么大。后来这个地方也就叫做了马鸣村,有了马鸣老街。去的那天老庙没有开门,故而只在门口留了个影,这大概是中国式旅游必要的一个流程,证明到此一游。同时我也注意到了那棵已有接近七十高龄的古樟树,枝繁叶茂,想必在夏天必定有许多人在树下摇着蒲扇话家常。这棵古樟树就像一位耄耋老者,见证了几十年来马鸣老街由繁华走向沧桑的历程。

  对着古樟树又一番摄影后,我才挪动脚步,向着马鸣老街走去。庙前有一座庙桥通往老街,庙桥也有一番小特色,其桥面一半是平的一半是梯状,大概是为了满足行人和车辆的不同需求。这座桥有多少人走来又走去,每一个春夏秋冬它伫立在这里,无声无息却早已刻在每一个马鸣人心中。

  走过庙桥,便是马鸣老街了。老街比我想象中还要“否闹猛”。难以相信,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繁华如镇上,曾经店铺生意红火,早市人来人往,街道上甚至没有下脚的地方。老街的地面现在是水泥地了,最初是由石头铺的,后来改成砂石路、水泥路。老街上的房子外墙都是略带黑灰色的样子,门窗是最古老的木质的,可拆卸,独有情调。走了一小段便听见人们交谈欢笑的声音,我便知道茶馆就在前面了。

  茶馆门外并没有招牌,更没有现在大街上显眼醒目的灯箱了,只有一个“村里25号”的门牌号。

  走进茶馆的时候人已经很多了,我们找到一个仅剩的空桌坐下,一块钱一壶茶,比任何一家茶餐厅都要便宜。虽然如此,老板还是很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来的有些晚了,没有看到在清晨刚苏醒过来的老街,不免有些遗憾,毕竟在我的想象中,那时候的老街一定有种别样的美,一定会令人沉醉。

  茶馆中大多是一些老爷爷,这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平时在其他的面店里,看到的也大多是老爷爷,大概那个年纪的人中,女人是很少有上街去喝茶吃面的。茶馆里的桌凳都是乡下人所最熟悉的八仙桌和条凳,桌凳虽然都已涂过红漆,但仍然显得有些许陈旧,在昏暗的灯光下,竟让人联想到岁月沧桑之境。一把茶壶、几个杯子,都是乡下最常见的白底蓝花,再加上一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热水壶,早茶就这样开始了,非常简单。其实,茶馆的特色并不在于茶具高端与否、茶的味道多好,而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用本地话来说,就是“图闹猛”。

  邻桌的老爷爷主动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乐呵呵地用桐乡话与他聊了起来。聊到为何每天来茶馆喝茶时,他说:“小的时候么跟着爷爷来喝茶,后来就成了习惯。年纪大了早上醒得也早,没什么事情做,就到茶馆里喝喝茶、聊聊天,蛮好的。”喝茶,原来也是一种传承。来到茶馆里的老人,大多都和这位邻桌的老爷爷一样,喝喝茶、聊聊天,要不就看看电视,享受这每天早晨惬意的时光。聊天的内容大多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儿,还有一些识字的老人也互相讨论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在嘻嘻哈哈的聊天声中,偶尔也夹杂一两声叫老板加水的叫唤。

  跟老人熟络后,我主动跟他们坐在了一桌,以便更好地听他们聊天。聊着聊着,一个晚来的老人坐在了我边上的位置。他一落座,边上的人就开始问平时与他同行的那个人怎么没有来。老人哀声回答道:“昨天晚上走了。”说罢,他便拿起茶杯抿了口茶,其他人也没有再多问什么,只是摇摇头叹着气。生死大概是这人世间最让人感到无力的事。我心里有些酸楚,但也不知如何安慰,只好默默哀伤。

  即将离开茶馆的时候,我走进了茶馆的茶水间,却意外发现他们烧水既不是用煤也不是用电,而是用土灶。用这种方式烧水,烧一锅得需要半个小时,所以老板说每天他们都必须早早起来准备。我问老板茶馆一天的收入有多少,老板回答,除去成本,五十块左右。我内心感到十分惊讶,又忍不住问道:“每天这么辛苦,也赚不了多少钱,您这么大年纪了又是何必呢?”但老板的话却让我永生难忘:“马鸣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我们这些老骨头了,倘若我关门了,那么这条老街就真的冷冷清清了。”老板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家乡的热爱,让我无法不为之动容。

  走出茶馆时心情有些复杂,以至于后来去的老电影机展示馆我也只是匆匆浏览一遍便走了。回去的时候我坐在车上又看了一眼那棵古樟树,仿佛它在目送我也会记住我。

  回去后我把马鸣老街的图片发给朋友,让他猜猜这是哪里,朋友回答我:“很像乌镇但不是乌镇。”我回答道:“马鸣老街。”同时发去一张茶馆的图片:“喏,这是特色。”朋友的话我十分认同,乌镇被誉为最后的枕水人家,自然有其美好,相比较而言,乌镇清通,而马鸣老街的生活气息浓重,在那里可以真切地感受老一代桐乡人的生活。

  朋友最终决定要去一探究竟,问我有何建议,我说:“一定要去茶馆看看,用心去看。”


编辑:潘霞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