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乌镇天隐楼

2018年01月09日 12:49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乐忆英

  乌镇天隐楼,最早出现在北宋,已知有三位北宋诗人为天隐楼题诗,分别是苏东坡的《题沈氏天隐楼》、苏东坡表兄文同的《寄题湖州沈秀才天隐楼》、沈括侄儿沈遘的《沈沔天隐楼》。

  从题诗中知道,天隐楼是私产,属于一位名叫沈沔的人。沈沔何许人也?方志无载。查明代李乐《重修乌青镇志》卷四“艺文志”中,莫光朝所撰的《青镇徙役之碑》,其中提到免解进士沈沔之名,此碑虽立于南宋嘉定二年(1210)八月,主要是说市河以东的青镇工商民户未能被视作坊郭人户,免充差役,有不少乡村富户迁居青镇,他们的田产多在附近乡村,却未在镇区著籍充役。而邻近的四安(今长兴泗安)、新市(德清)等镇因“用坊郭法,就傍乡物力多所立户充应”,民众负担得以减轻。青镇民众也希望参照四安、新市之例用“坊郭法”,经过许多年努力,才获照准,镇区的贫困工商户们得以免去重役负担。碑中还说“由熙宁(1068)至今,百三十余年矣”,说明对此“差役负担”问题从北宋时期就有人提出异议,碑中所提之人也在不同时期为官,如崇德令尹赵与浚、常平使者林拱辰、嘉兴郡太守林良,以及进士沈扬休,免解进士张承德、沈绘、莫沂、张玉、沈沔、张由、张田等,时间跨度从南宋初就已涉及了。

  近读《从士族到绅族》(周扬波著)一书,提到北宋曾巩所作《太子右司御率府副率致仕沈君墓志铭》中,提供了沈氏自吴兴东林(今湖州市东林镇)迁钱塘,迁徙时间在五代末宋初,墓主因侄女为宋仁宗侄、潞王孙、密州观察使赵宗旦之母,故得荫补入仕,官至太子右司御率府副率。官阶虽不高,但为子孙奠定了基础,其孙沈沔、沈沂二人皆为进士。

  沈括六世祖是从德清武康迁居钱塘,时间也是在五代末,所以沈括侄儿沈遘的五言诗《沈沔天隐楼》中,把湖州称为“吾州”,吴兴沈氏称为“吾宗”,将沈沔称为“吾宗子”。从沈遘诗中“仕意一不如,去之若泥滓”,可推测为钱塘沈沔回迁湖州(乌镇)定居,且交游十分广泛。但北宋天隐楼究竟位于何址,已无法考证。明代董斯张等编纂的《吴兴艺文补》之“四十三”载:“沈沔天隐楼在乌程。”其时乌镇隶乌程。

  宋代词人葛胜仲的《丹阳集》中,有一篇《湖州乌程县乌墩镇普静寺观音阁铭并序》,称普静寺道士杨元益“尝过天隐楼,肆言今夕当慎火,夜漏二更,楼果煨烬”,此为唯一佐证,但葛文中未注明天隐楼在何处,杨元益是乌镇普静寺(原址在甘泉路西)道士,若天隐楼不在乌镇,按理会在文中写明属地,但若天隐楼在乌镇,也就没必要在“天隐楼”前加“乌墩”(即乌镇)两字。杨元益卒于政和二年(1112)。可知沈沔的天隐楼最终在北宋末毁于一场火灾。

  南宋末沈平的《乌青记》载:“天隐楼在甘泉巷,宋之官酒楼也。”甘泉巷,即今北花桥西堍的甘泉路。可见,天隐楼在南宋时又重建,并且成了官之酒楼,极一时之盛,至宋末又因故被废。天隐楼是否原址重建,已失考。


编辑:张莉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