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记忆中的学校职工

2018年01月03日 09:07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西楼

  前不久有个新闻:被香港大学学生亲切称为“三嫂”的袁苏妹去世了。据报道,她从29岁到73岁,一直在香港大学工作,做过助理厨师、宿舍管理员,几十年如一日细心贴心为学生服务,制作的红豆沙、马豆糕深受学生喜爱。她在2009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称号,颁奖词中称她是“当之无愧的香港大学之宝”。

  这则新闻勾起了我对学校职工(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员,门卫等)的回忆。当然,我就读过的学校的职工中,或许做得没有三嫂这样事迹感人,但同样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工作。这些人中,很多人没有留下记忆,能记住的只是少数。

  我从读高中开始住校,当时住的宿舍比较陈旧。晚上9点晚自习结束后,有一个半小时时间供学生洗衣洗漱吃夜宵。十点半熄灯后,很多学生根本不会睡,还会聊天吵闹甚至溜出去玩。负责宿舍管理的是郑老师,学校称为生活指导老师,一个圆脸高大的上海人。熄灯后,他手拿一个大电筒,来每个宿舍检查,看学生有没有睡觉、人到齐没有。我们一见灯光闪烁,便喊叫一声,假装睡觉,等灯光远去,再继续夜谈。学校要管理学生、维持学校秩序,学生正当青春,总习惯逾规,所以我们和生活指导老师的关系很微妙。有一次,郑老师熄灯后来检查,宿舍的沈同学正沉醉在随身听的美妙歌声中,不禁哼唱着,被撞了个正着。郑老师当场没收了随身听,把沈同学叫到办公室教育了一番,但最后还是归还了随身听。有时,郑老师也会来宿舍聊会天,问我们生活如何、夜宵吃什么、冬天冷不冷。去年十月的一天,我在路上偶遇郑老师,我们谈起高中的老师和学习,往事历历在目。

  后来,学校造了新宿舍,管理员是周阿姨,五十多岁。她住在楼梯间,兼卖泡面面包饼干等食品。周阿姨工作负责,早上一个个宿舍叫学生起床不要迟到了,天下雨了帮学生收衣被。我们一到晚自习结束,就来上一句:“找周阿姨去!”便叫上几个同学,一起去买零食。周阿姨的房间总是很热闹,她给学生不厌其烦地介绍各种食品及价格,她知道学生读书不容易,卖的东西总比外面便宜。

  食堂师傅也是学生每天都接触的职工。高中食堂大概有七个员工,一个瘦长的负责烧菜,一个烧饭,四个窗口,两个卖菜,两个打饭。还有个负责锅炉房烧热水。荤菜有炒鸡块、红烧大肉、鱼等,素菜有冬菜豆腐、炒包菜、红烧豆腐干等。员工都是本地人,近的晚上回家,远的住在食堂上面的房间。那时农村孩子家里条件都一般,能省则省,有的学生周末回校时总拿出点家里做的菜,如梅菜肉,然后早上到食堂交给师傅帮忙蒸一下,给一毛钱一次。师傅总很热情,有时还问家里又带啥好吃的了。有一个女的,四十来岁,一次我去打开水时遇到,得知了我家里情况。她和我家邻居是亲戚,确认情况属实后,每次打菜她都会给我多打些。大概她告诉了其他员工,我后来受到了特殊待遇:买菜经常比别人便宜,有好几次还没收饭票。他们见是我,有时把菜倒给我后,就把手一甩:“快走,快走。”因为有时也怕被老板看到。我直到现在仍很感激他们,这种朴素的行为令我很感动。有一个年纪大的,短发,姓高,一只眼睛瞎了,我上大学放假回家去买菜,经常在路上遇到他挎着个篮子出市回来,俩人总要聊上几句。分别时,他总来上一句:“碰着会。”我们那边分别习惯说“百坦”,因此对这“碰着会”印象深刻。大学毕业后,我再也没见过他。去年七月的一天早上,我在镇上遇到了他。他在摆地摊卖玉米,我问他“还认得伐?”他大概忘记了,只说高中和他路上搭白的有两个,一个和平大队的,一个马琪寺的,我回答说:“我就是马琪寺的。”高师傅容貌没变,但头发很白了。我问起其他食堂师傅情况,他说一个后来去菜场卖肉了,其他几个也不了解了。说了一会,他说玉米不好卖,打算收摊了。匆匆一别,不知下次哪天能再“碰着会”了。

  上大学时,我们男生宿舍的门卫是一对夫妻,本地人。男的老实安静,话少,走路总好像蹭着地。女的泼辣好动,话多,梳两只小辫。夫妻俩都比较矮小。我们习惯叫“叔叔”、“阿姨”。俩人的房间既是管理房,又兼做饭睡觉之用。男的管钥匙、开关铁门,女的打扫卫生。不少男学生喜欢到他们房间和叔叔下象棋,叔叔很耐心和学生下,有时连吃饭都忘记。有几次阿姨连喊几次他都没答应,气得她摔门而去。下完,学生走了,叔叔慢悠悠踱出门,朝门外喊:“萌妹,萌妹。”原来,阿姨叫萌妹。当年还没流行“萌”这个字,放到现在,如果叔叔这样喊他老婆,这个阿姨一定会成为网红门卫,因为阿姨长得挺有特点的。计算机班的郑其峰同学听到叔叔喊“萌妹”,总一边笑一边说:“想不到这个闷老头还这么浪漫。”

  宿舍每天都有关门时间,但总有学生关门后才回来。叔叔不厌其烦地为每个迟到的学生开门,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经常会有楼上晒的衣服袜子吹落到楼下,阿姨到后,就挂在铁门上,要是几天没领走,阿姨就扯开门朝楼上喊。阿姨告诉我,原本俩人在食堂打饭,原来的门卫嫌工资低,来一个走一个,到他俩来了才稳定下来。他俩不嫌工资少,说比打饭轻松些,也自由些。俩人吃饭时间固定,每天能吃上热饭,吃好还有时间看电视。这对纯朴善良有个性的中年门卫,至今仍记得他俩的模样。

  学生时期,老师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同学之间建立友谊相互帮助,职工给予我们生活照顾和便利。但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宿舍管理员、食堂师傅和门卫往往不被学生记住提起,很多学生会回忆师长,有几个记起这些职工?他们拿着不高的工资,服务学校和学生,陪伴着学生成长。坦白说,有的职工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学生,只是我们不在意罢了。回想学生时期的点滴,写下这些朴实的文字,感谢这些学校职工出现在我青春的岁月中。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