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松老高桥

2017年12月25日 10:0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陈永治  

  京杭大运河自杭州而来,过塘栖,流入桐乡境,经大麻塘往东,有一座纵跨在运河上的松老高桥,连结着大麻镇永丰村和崇福镇东安村。为单孔石拱桥,长41米、宽3.9米、净跨14米、拱矢7米,南北各有36级石阶,两侧设石栏,桥顶望柱雕有石狮两对。据《石门县志》记载:“松老桥,在县西南九里,宋建。”明清两代,屡经兴废,这座桥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所重建的规模。该桥的命名,在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

  运河大麻塘的塘路在北岸,过松老高桥,沿河的塘路改在南岸,直达崇德县城。因此,建桥前只能靠渡船过往,使行人很感不便。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江南的运河两岸经济繁荣,人来客往络绎不绝,每天摆渡的人不少,这里成了交通要道。

  附近村庄上有个摆渡人,心地善良,决心积攒摆渡费的收入来造一座桥,以方便行人。他同时在岸边种植了一棵松树,以便缆船。有人对他说:“你家有田有产,不愁吃用,何必异想天开造什么桥。再说,靠区区一点点摆渡费,造得起这座桥吗?”摆渡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愚公能移山,我为什么不能造桥!”他天天起早落夜,风雨无阻地摆渡,将收入的钱全部储存起来,自己分文不取。如此一年又一年,过了许多年,松树长成了大树,摆渡人的头发也渐渐变白了,但他毫不动摇,仍一如既往地摆渡,从不停歇。

  老人的善行义举,早已传播出去,感动了四乡八邻的人们,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过渡的人们,时常有多付点钱的,以表支持,老人总是真诚地道一声谢。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了老人70岁时,他盘点五十年来铢积寸累的积蓄,还是不够造桥费用的预算。老人心里那个急呀,便跟子孙们商量,打算变卖家产以充作造桥之资。这消息很快传到县城,感动了城里的富户陈秉伦。陈家自祖父嗣宗公以来,一惯赈灾济贫,乐善好施,即派管家寻上门去,表示所缺资金由陈家全部包下。老人听了,便立即开始着手造桥。买料、运输、请工匠诸事,凡老人去联系,无不积极响应,踊跃卖力任事。他自己总揽,更是呕心沥血,经过了三年多的工期,桥梁终于马上就要合龙了。此时,老人因为劳累过度,突然倒下了,在大松树下的建桥现场,无疾而终。新桥竣工后,大大方便了过往的行人,真是功德无量。人们感念他,可是,谁都不清楚他的姓名,只知道他是个摆渡老人。桥边那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象征着老人的品格,于是,人们就将此桥取名为“松老高桥”来纪念他,甚至有人认为松树是老人的化身。

  随着年代久远,战乱频仍,桥梁的倾圮在所不免,因而在明弘治九年、清嘉庆五年、光绪十六年都曾有过重建。据清康熙时有疏曰:“按石门旧志,横跨于塘之桥十有一,首列松老,盖弘治间徐华所独建。”嘉庆年间重建未查到记载。最后那次的重建,其桥联东侧为“醉李趁帆风,戏水鸳鸯分福禄;高松延镜月,冲霄鹳鹤会飞来。”西侧“五百年日往月来,修建相目,自光绪以溯宏治;九十里风平浪静,艰难克济,由德清而达仁和。”(当年大麻隶属德清县,塘栖属仁和县)桥联反映了建桥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但桥名一直未变,其由来曾被某文人写进《青镂杂笔》,为清光绪《嘉兴府志》所采用:“浙西之水……由塘栖东流入槜李,经邑境五里许,有桥跨其上,曰‘松老’。相传昔有老人于此舣舟作渡凡五十年,所取渡值,铢积寸累,遂建此桥。后老人化为松,桥因以名。”

  松老高桥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沧桑之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运河拓宽时才不得不被拆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代之以钢筋水泥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