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抱娘娘

2017年11月08日 16:3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俞祖菡

  看者请别误会了,此文的“抱娘娘”可不是“抱”古装戏里的“娘娘”,而是称谓,是特指替人带孩子的保姆,前提条件是孩子尚小,需要手抱,而请来的“娘娘”年纪与小孩的祖母相仿。桐乡方言称“奶奶”为“娘娘”,所以,便有了抱娘娘这个词,但凡桐乡本地人一般不需作此解释。

  我家就请过一位抱娘娘,家住乌镇西南塘树村。她姓徐,随夫姓,这在早先农村不足为奇。她不识字,只认得那个“徐”,家里的农具上都写着“徐”。娘家也就慢慢疏远了,虽然与娘家只隔了一个村。我每每问起,她的回答大多含糊不清。

  有句老古话,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好像女性出嫁后就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跨出了回不去的一步。确实,她嫁入徐家之后,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田间劳作,操持家务,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年复一年,她自己也当起了婆婆,可这时,儿媳妇反而要她照顾了,因为,媳妇们太忙了,除了农活儿,还要去乡办企业里挣点儿工资。她们在外操劳,回家连家务都顾不上做,更别提能陪婆婆说说笑笑。

  到了她把孙子孙女一个个带大,都背起书包去学校了,她便觉得冷清、无聊。眼看着左邻右舍的同龄女人,有的跟着儿子进城生活了,有的进城做帮佣了,她们回乡的时候会讲些城里的事情,带些城里吃的穿的用的,她便萌生了进城当抱娘娘的念头。这时,正值我产假满,急需找位娘娘来抱我的孩子。于是,便开始了我们的缘分……

  刚来我家,她有点无所适从,毕竟从农村来到陌生的县城,出门不认识路,在家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除了抱囡囡。一星期下来,睡不着,胃口又不好。我们只得与她商量,要么尽快另找一位抱娘娘替代她?没想到她不同意,说讲好出来抱囡囡的,突然就回去了,要被人笑话的。“你们这囡囡长得‘清白丫头’,我喜欢。”于是,我们就让她留了下来。

  我叮嘱她,孩子吃的、用的都要用开水烫过(消毒),她就会笑我,说她的儿孙都是她带大的,从没这么讲究过,个个身体强壮,哪像你们这么瘦。说得我哑然。当然说归说,她还是照我的程序操作了。

  孩子一天长一天、一天懂一天,她把这囡囡当成自己最小的孙女儿,经常听到她给囡囡叨念着,你哥哥现在在干什么、你姐姐在干什么。哄孩子睡觉,她哼起了自编的摇篮曲……

  她也讲了不少村里的故事、民谣、老古话,我们听了觉得蛮新鲜,什么“三朝雾露发西风”、“吃素碰着月大”、“烫粥难为小菜”……

  自然而然,彼此慢慢相互适应,她似我们家庭一员,亲热地唤我们小名,我们叫她“姆妈”(桐乡话指“伯母”,读作“m上声”)。平时说说笑笑,经常学说她的土话,从未听到过的“趣话”,就叫她再说一遍,问个究竟。我们的言谈举止也常引她大笑。说“街上人与我们乡下人就是不一样,我在家里从来没有这么笑过。”

  她不理解“三十年媳妇三十年婆”,为什么等到自己当了婆婆,倒要“孝敬”儿媳了?我们平时的表述也时常让她不解,比如,我们说“从年初一忙到年三十”,她就是想不通:“明明是从年三十忙到年初一”嘛。

  她有她的信念,要做善事,否则就要“天打杀”。有些特定的日子她会请假回乡下念佛。孩子身体不好,她认为这是“鬼缠身”,要用刀子“劈”去,我们说这是迷信,我们不相信。观念的不同,她没法反驳我们,我们也说服不了她。

  空下来,她常会发呆,我知道这时她在惦记家人,不知儿孙们吃了没?他们这几天吃什么?老头收工否?天寒了,是否知道加衣添被等等等等。“想家就回去看看,好放心。”我说。而她想想还是没回家,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交通还不便,回乡只能乘公共汽车,班次又少,公路还没通到村,转车后还得再走路,所以,回一趟家要折腾大半天。但是,到了农忙时,她一定要回家一段时间,看蚕、“双抢”(抢收抢种)、采菊……她要去顶强劳力。待忙完来我家时她总是一身疲惫,但挂着一脸喜悦,还不忘给我们带些“树头鲜”(自家种的新鲜蔬果)来。

  每当夜晚,她总会探头望天空,企盼着明天最好是个啥天气,有时盼日头,有时盼一场雨。让她盼准了,心花怒放,盼不准,就会说,“天也不会做天了” 。我与她时有分歧:太阳火辣辣我抱怨太热,真想来一场大雨凉爽一下,她却说“要伊出太阳,谷子熟得快”。风和日丽,真是郊游的好时机,谁知一场大雨扫兴而归。可她却说这场雨落得好,是落“金子”,否则庄稼要干枯了。想想也真惭愧,自己曾是个“下乡知青”,不知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她盼着囡囡快快长大,这样,她所承诺的大事完成,就可回家了。两年下来,她变化很大,出门认路了,能力强多了。而真要离开我们家时,她却依依不舍、抱着孩子不肯放,失落又感伤,发誓以后不做抱娘娘了,因为,她受不了伴熟后的别离。果然,之后她回到乡下,再也没进城带孩子。

  起初几年,她会找机会跑来看我们,带些乡下的土产,问这问那。后来我们很忙,她也精力渐衰,彼此往来就渐渐少了。

  直到女儿考上大学,临行前特地去村里看望娘娘,那时她已言语木讷、行动迟缓,可当她见着自己抱过两年的囡囡时,就两眼发光。得知囡囡要去北京读书,她却不显高兴,而是不舍与无奈,想不通为啥不在爸妈身边,却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不久后她就离世了。女儿说幸亏离家之前,曾专程去看了娘娘,总算没留下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那样的遗憾。

  我家的这位抱娘娘,虽不识字,可她识事。直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我们常会想起她、谈起她,还说着她常说的特色土语,连夫君最近出版的《桐乡土话》一书也引用了不少从她口中听来的话。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