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一个老人走了

2017年10月25日 08:2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陈永治

  张森生先生九月三十日上午病逝的消息传来,虽是意料中的事,仍不免感到遗憾,因为我原本打算国庆长假再去看他的。

  十月二日上午,我去桐乡市殡仪馆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张森生先生安卧在鲜花丛中,享年八十六岁。大厅两壁,堆放着五十七只重重叠叠的花圈。在哀乐声中,亲属和生前好友一百五十余人向先生告别。

  在先生患病住院期间,我每次去探望,他都用握手的力度来传递友情。张森生是老师,教师节前夕那次去,我刚说了声“你是我心中的老师”,他立即抢着说:“不,是朋友,是老朋友。”只是他的声音已很微弱了。时隔不久,言犹在耳,引起了我无尽的思念……

  我退休后,与张森生先生相识相交相知多年,在参加杭州市徽学会、桐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在他的“宠辱不惊斋”里,时常请教,获益良多。他修身治学,以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为座右铭,是个纯粹做学问的人。

  张森生一九三二年九月出生于乌镇。他七岁丧父,母亲希望他能尽早帮助养家,故小学毕业后,他虚报三岁年龄,以初中毕业同等学历,考上了桐乡简师的师训班。求学时,班主任曾私下里向他推荐过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张森生一九四七年走上工作岗位后买的第一本书。从此以后,伴随他一生的,便是买书,读书,写书。他平时生活异常节俭,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买书,数十年如一日,日积月累,藏书逾万册,二〇〇六年被评为嘉兴市首届“十大藏书家”之一。

  张老“文革”前所买的书籍,包括木版书及茅盾著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版本等也不少。一九六七年,迫于当时形势,放在乌镇家中所有的书籍,都被母亲叫来乡下亲戚一担担地挑到采购站去卖掉了,每斤一角钱,卖了五十多元。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该有多么心疼。

  改革开放后,书籍大量出版,见到喜欢的书,他就毫不犹豫地买下。尤其是一九九三年退休后,他的子女都已成家,经济条件比较宽裕,在老伴的支持下,张老大约每年花一万多元购书。但凡开会、出差、旅游等外出,他必抓紧时间上书店买书。那一捆捆一摞摞的书,都是他拎着掮着背回家的。那时,《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上推荐、评论的好书,张老也都会去邮购来。

  《全宋诗》精装本六十册、《全元文》精装本七十册,当年是陆续出版的,他也就陆续买齐。《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四十册、上海出版《汉语大词典》十三册等,都是张老所倾心之书。限于当时经济条件,有些书他只能先买某几册,以后逐渐补全;有的先买选集后买全集。

  坐拥书城,张老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乐在其中。一九九七年六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约张老注释《说唐诗·山水胜迹》,就利用了自己的藏书才完成的。此外,他还能帮助别人。二〇〇三年,杭大历史系一个桐乡籍学生写毕业论文,就是在张老书斋里找到了所需资料才完成的。二〇〇四年,同福中学有两名在职参加中文系本科函授的教师,要写有关茅盾、丰子恺作品的毕业论文,得到张老的热情支持,借给多种参考书籍,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作业。有个到澳大利亚留学的桐乡籍学生,学的是比较文学专业,撰写论文时因找不到狄更斯小说第一个中译本的书名而犯难。其父在图书馆与张老邂逅相遇,张老回家后即在《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查到了有关线索。

  张老的藏书以古典文学、历史著作等为主。而他的子女孙辈都从事理工科工作,孙子大学里读电机及自动化专业。二〇一四年,张老鉴于自己年事已高,与市图书馆馆长洽谈,表示除部分自己经常要查阅的书籍外,愿意将藏书捐赠给国家,以便让更多的人利用。

  后来,张老捐出的一万四千一百零三册书籍(按购买时价值达二十二万五千多元),已入藏市图书馆专辟的聚文楼。据《张森生先生捐赠图书目录·说明》介绍,含各类丛书、套书一百二十余种及大量可观的精品图书。此外,历年来张老还捐赠给乌镇植材小学五百多册,梧桐完小、启新小学各一百多册,上世纪九十年代捐给乌镇严独鹤图书馆三百册等。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老人来说,可谓无私亦可谓慷慨矣。

  书捐出去了,虽然自己还留下了四千多册,但想要查找点什么资料的时候,有时还是觉得不够用。如他写《浙派词人朱芳蔼》一文时,就只好跑到图书馆从已捐出的《全清词》中查找资料,虽感不便,但又转念:既已捐出,方便了更多的人查阅,岂非好事!如此一想,便心中释然。

  捐书后,张老还是在继续买书。由南大教授周勋初主编的《宋人轶事汇编》出版后,即邮购买得,非常欣喜。又想着周教授以前所编《唐人轶事汇编》一书已捐掉,就忍不住重新邮购,心里便觉得非常舒坦。据他夫人说,宁可吃菜也要买书,他自己舍不得买一件衣服,瞒着他买了来,穿上后才说好、好。

  张森生自十五岁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小学与初中以及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直到一九九三年退休。他从事教师职业长达四十余年。

  张老退休后,继续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担任讲师团成员,几乎走遍全市各中小学校,历年来共开了近三百场讲座。如《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德》《从小做合格的公民》……一场场切合中小学生实际,生动活泼的讲座,极富感染力,因而反映很好。二〇〇八年,张老应邀去崇福镇讲《儒家关于诚信的论述与故事》,有两千八百八十五名中学生听讲,是听课学生最多的一次,令他无比激动。

  在岗时,张老师爱学生视若己出,更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担任小学校长期间,凡贫困家庭学生,不但减免学杂费,还经常垫付书簿费,让这些孩子的心理上尽量少受委屈。他还曾参加希望工程,连续汇款五年,资助一少数民族女孩读完小学。有两兄弟,学习成绩很好,但祖父与父亲是当年的“黑五类”,家庭出身不好。张老师毫不歧视,还让哥哥担任少先队大队长,使他们得到老师关爱的温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老师又热情帮助哥俩进入高复班,因而考上了大学,后来都很有出息。每年教师节,哥俩从不忘致电问候老师。二〇〇八年看望老师时,见住宅“书满为患”,就在同一幢楼买了一套二手房,无偿提供给张老师放书。捐书后,老师随即将房屋归还给学生。

  一九七九年,为提高全县小学的师资学历,在各乡(公社)镇招收中师函授班。张森生于一九八〇年九月调到教师进修学校函授站,任专职辅导老师。他讲授《文选与习作》等课程,还为幼师班讲《儿童文学》,尽心尽责,为提升全县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作出了努力。

  张森生当了一辈子老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成绩斐然。二〇一四年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光荣地被评为桐乡市“十大功勋教师”之一。这是对他从教数十年最大的褒奖。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过程,唯好学者有成。西汉刘向《说苑》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张老师少壮好学,教学相长;他老而更加好学,有了前期学养的基础,有了大量藏书可以查阅考较,故而学识渊博。他治学严谨,凡撰文介绍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资料非常丰富翔实。二〇一一年六月,他集结七十余篇文章成《梧桐树下的辉煌——桐乡历史人物札记》一书,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了桐乡市第六届文学艺术最高奖项——金凤凰奖。这是对张老治地方史成绩的肯定。

  一九八五年八月以后,他参与编辑政协每年一辑的《桐乡文史资料》以及桐乡市和嘉兴市的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任《桐乡县志》副主编,应约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学生读名家”系列之《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撰写导读,注释《品读桐乡》,主编《清风明月——桐乡历史人物勤能廉故事》,与徐树民先生合注《吴之振诗选》(2007)、《太虚纪念文集》(2008)……为弘扬地方文史作出了成绩,二〇一三年十月被评为桐乡撤县建市二十周年“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之一。

  二〇一四年,张老出版了《梧桐乡是凤凰家》(地方文史资料新编集结的小册子),编注了《崇福诗文》和《桐乡历代诗抄》,二〇一五撰写名人传记《达叟严辰》(此三书均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他曾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在满屋书香的张家,我抬头看见悬挂着的“宠辱不惊斋”匾额,不由得联想到这位满身书卷气的老人,早年所受到过的不公正待遇,但他胸怀坦荡,毫不介意。他头上“光环”多多,但他从来都平平淡淡地看待。他一心读书写作,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

  如今,这个既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走了,哀悼之余,我要说一声:张森生先生,一路走好!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