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看“跑马戏”

2017年10月25日 08:2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正汉

  一九三七年我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小镇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五十年代初,是我的童年时期。那时候社会生活中很少有文娱活动,难得有“跑江湖”的马戏团来演出,那是轰动全镇的大事,也成了孩子们的盛大节日。

  马戏团俗称“跑马戏班子”,约有二十人,一两匹马,几只猴子(乡俗叫“猢狲”)、狗、山羊等,大型的马戏团还有金钱豹、穿山甲、大蟒蛇之类平时少见的动物,关在铁笼子里供人观看。几条大大小小的木船是他们的浮家泛宅,流动在水面上到处为家,过着漂泊的生活。

  马戏团一到镇上,就彩旗招展、敲锣打鼓在镇上主要街道上游走一遍,向镇民报到,亮相,开张他们的营生。通常选择在镇上最空旷的地方——东漾潭操场上,用布篷、帐幔围起一块场地,作为他们的露天舞台。上午,四乡农民上街“出市”来,总有众多人被吸引前去看热闹;下午则是镇上的商界和居民前来光顾。当时没有电灯,照明条件差,一般在晚上马戏团不会演出。

  记得那天是星期日,不上学,那“咚咚哐哐”的锣鼓声由远而近,这支宣传队伍从街道上走过,灵巧调皮的猴子穿着红色的短褂,骑在山羊上挤眉弄眼,洋洋得意;俊秀的女郎骑着高大的白马,昂首自若,左顾右盼,神采奕奕。一行人马迤逦而过,后面还有一群小孩子嘻嘻哈哈跟随着。我的心真的是心猿意马,神不守舍,好似被喧闹的锣鼓声牵走了。接着围缠在母亲跟前,讨得了几张零票,一溜烟般直奔戏场去了。

  有的小孩子是跟在大人身边往里挤,个别贫苦家庭的孩子,父母没有给钱,也会设法匍匐在地,从帐篷的间隙处钻进去,可能马戏团也需要“人气”来捧场,借以做个广告,入口管理并不十分认真,眼开眼闭地让小孩子“取巧”。孩子是百看不厌的,要看几次才过瘾。

  几番锣鼓闹场后,节目表演先易后难。开始是几个小伙子、中年人打几趟拳,拍一字(劈腿),翻筋斗,豁虎跳(单臂侧空翻),倒木儿(后空翻)等肢体动作,然后猴子骑羊,聪明的猴子,老实的山羊,在艺人的指挥下,配合得十分默契。马术表演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挂在马脖颈上清脆的铃铛声,马蹄的“踏踏”声,嘈杂的人声加上铿锵的锣鼓声,热闹非凡。因为场地不大,马儿奔跑的速度并不快,骑马女郎在马背上单臂倒立,镫里藏身,俯身拾物……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接下去有杂技顶碗,顶台子,爬竿,抖空竹之类,气功武术有劈砖,钉山打石,耍钢叉,舞石担,叠罗汉,都是硬功夫,让观众目瞪口呆,咂咂咋舌。另一个重头戏是走钢丝,两根高高的木桩,遥遥相对,两头系着一根钢丝,一位姑娘在钢丝上面来回行走。我心中已记不起她手上拿的什么东西(现今的高空走索,演员手持平衡杆),看着她在索上行走,老是担心掉下来怎么办?

  最后的压轴戏是“三上吊”(又名“山上吊”)。三支高杆大毛竹扎成一个三脚架,从架子顶头垂下一条粗绳。一位面庞清秀的小女孩来到架子下面,看样子不过十岁左右,衣着单薄,怯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有人过来把她蓬松的头发束起来,梳成一个冲天小辫,绑定在绳索上,接着抽动绳索,小女孩被慢慢地吊起来,全身重量就系在这“千钧一发”之中,而且像玩秋千般来回悠荡,幅度越晃越大,在半空中还要表演脱衣,脱裤,一边回答下边的喊话,一边用手接住下面抛上去的衣物之类。这样惊险而残忍的节目让观众心惊肉跳,头皮发麻,不忍卒睹。这小女孩纤弱的身躯感受着心神的恐惧,又承受着皮肉的痛苦,这不是卖艺,而是卖命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所以有人说,这个小女孩不会是戏团里人的亲生骨肉,而是孤儿院里领养的。人同此心,大家怜悯那小女孩的不幸,节目结束,也没有听到喝彩声。

  马戏团里有小男孩,也有小姑娘,在大人的带领下,从小就开始练习基本功,踢打滚爬,小小年纪,也要当个“角色”,对那些颇有难度的功夫,面无惧色,敢于一试,稚嫩的双肩,要分担生活的重担。这般耐苦、勇敢的精神,特别让我们同龄的少年儿童既钦佩,又同情。

  有的马戏团还有“变戏法”(又叫“变把戏”),现在称为魔术。简单的有绳子打结、调换扑克牌,也有箱子藏人、袖中飞鸟等等。主要是设计巧妙、手法敏捷,让观众“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虽然是众目睽睽之下,犹自“百思不得其解”,绝妙神奇,趣味无穷。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我们小孩子更加猜测不透内中奥妙,只是开开眼界,感到稀奇而已。

  有个别比较简单的戏法,表演者故意戳穿西洋镜,主动暴露秘密,公开诀窍,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有的人看过回家来,依样画葫芦试一下,也饶有兴味,时间长了,难免忘记,成了过眼云烟。现今从荧屏上观赏影视节目中的杂技、魔术表演(包括海外有名的马戏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借助灯光、道具、服装、音响的配合,真是神乎其技,让人们叹为观止!但是其中有些血淋淋的场面,令人惊悚,虽然很刺激,实在不太适宜,尤其对少年儿童。

  有的马戏团还有口技节目,演员不用任何道具,口中能模仿各种声音,如野兽的吼叫,家畜家禽的叫声、啼鸣、车船的行驶声,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群的言谈,各种南腔北调的方言土话,都惟妙惟肖,酷似,逼真,如身临其境,常常引人发笑而享受乐趣。

  时光流逝,转眼已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记忆也渐渐淡去,现在只是记个大概情况,许多场景细节已难在笔下再现,只能留下一个缺憾。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