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举办诗文大赛,对文字工作者而言都是外行大到邀请嘉宾、布置会场,小到一个话筒的传递,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精彩背后,还有我们

2017年09月26日 08:42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黄薇 张娟玉 陈亚萍 杨文婕 沈乐燚

  部分工作人员和嘉宾丁建华(后排左3)、刘忠虎(后排右2)合影。

  “修羽杯·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决赛暨名家朗诵会已经落幕了,好评纷至沓来。赞誉背后,凝聚着承办单位之一、《钱江晚报·今日桐乡》报社小伙伴们的辛勤汗水。职场上,因为稿子写得好而被夸赞,给我们带来的是自豪感;而这一次,令我们这群纸媒人骄傲的是,我们首次承办了如此大型的活动,且收获满满。

  回首4个多月来,我们从最初战战兢兢接下这场活动,到千头万绪对接方方面面,再到紧张忙乱地完成最后的晚会,其中的经历让我们这群文字工作者难以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详细记录。

  然而,不论如何,这一回,温热的文字和情感丰沛的诵读能感动到你,我们就已知足了。

  10年老记者

  硬着头皮做起策划和编剧

  掰着手指头算算,我当记者已经10年了,采访过许多人,还闯荡过3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10年,岁月悠长,我几乎要忘了生命中曾经的那道阳光里的我,青葱校园里、广播台和诗社里的我,初初踏上社会,话剧社里的我……那时,朗读和文字裹挟着美好,丰盈了一整个我。

  于是乎,当许多人在怀疑,报社能不能办好这场诵读活动时,我忽然做起了一个梦。我知道,朗诵是小众的事,要想办整场诵读会,必须要有极佳的创意。我也知道,晚会容量有限,要展现桐乡文脉,彰显桐乡文化自信,可不是易事。于是,我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提出用“茅盾”和“丰子恺”的演绎串联所有比赛节目,以此体现人伦亲情、乡土之恋、家国大爱,意外地获得了所有人的赞同。

  然而,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要把脑子里的框架,填充进丰富的内容,并呈现在舞台上,摆在我面前有一堆的事情要做:导演邀请、演员选择、剧本撰写……在严旻操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草拟茅盾和丰子恺《家国梦》的剧本。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我甚至不敢确定两个人如何互相称呼。于是,只好大量搜集资料,翻看二人的经历,又请教了相关研究者。终于,一份2500字的剧本,交到了导演手中。

  然而,不能松一口气,因为剧本的诞生,意味着整场晚会的所有细节必须考虑清楚。配合着这台“剧”,几乎所有选手的诵读作品,都由我再三斟酌和挑选。为了让家国情怀体现到极致,在找不到合适朗诵作品后,我只好赶鸭子上架,撰写了一篇《不屈,我中华儿女》。在梧桐街道李蔚等3名选手的精彩演绎下,终将晚会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这台晚会,更像是我的一个梦。诸多细节,难以备述。为了我的梦,导演、选手、群演,包括所有工作人员都付出了许多,在此,我一并感谢了。

  活动结束的那天夜里,一众诵读爱好者提出要成立桐乡市朗诵协会,我真高兴。因为,朗读和文字,将一直温暖我的灵魂。

  舞台背后

  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看过很多场演出,或崇拜于舞台上那星光闪耀的演员,或惊艳于那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但从来没想过,一台成功的演出,幕后是多少人默默无闻的付出。

  此次“修羽杯·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决赛暨名家朗诵会,我参与了幕后工作,才真正感受到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劳和压力。明明已经彩排过多次,对整台比赛的流程早已心中有数,可依然忐忑不安,担心哪个环节会出状况。

  印象最深的是上道具。以为很简单,不就是搬个东西嘛,但要做到快而不乱,心里还是很紧张。第一个节目《天窗》,我负责和其他同事一起把演出用的道具房子搬上舞台,灯光一暗,大家马上分头把这些“大家伙”以最快速度搬上舞台,待节目一结束,又以最快速度撤下来,这时感觉自己成了一枚女汉子。

  “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让我们把每个日子都当作新的起点……”伴随这铿锵有力的合诵声音,整台比赛晚会顺利结束了,台下响起了如潮般的掌声,我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落了地。

  9月22日这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比赛结束收拾好东西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半了,赶在子夜12点前在朋友圈发个消息,祝自己生日快乐!这个没有鲜花、没有大餐的生日,让我记忆深刻。

  顶着压力也要上

  当好“屏控”不容易

  距离“修羽杯·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决赛暨名家朗诵会圆满落幕已经有几天了,至今还记得刚结束时,领导问我“大脑是否还扛得住”,我笑笑回答道:“还好还好”。

  一块大屏,4块侧屏,除了9位(组)选手的参赛背景视频外,中间还穿插了篇章视频、“家国梦”片段演绎视频……6G的视频图片资料,20多个文件,还要精确记得什么时候切视频、什么时候切图片,大屏和侧屏的内容还不一样,难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第一次彩排时,因为系统操作不熟练以及工作人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好几次都发生了“黑屏”情况。要知道,一台晚会对于观众而言大屏是第一视觉冲击,“黑屏”是绝对忌讳的。

  更为特殊的是,这次9组选手比赛,没有主持人串场,节目与节目之间全靠灯光与大屏切换过渡,压力陡然剧增。怀抱“顶着压力也要上”的信念,和工作人员不断对流程、对卡点。一份主持稿、一份剧本、一份流程单,每份上面都密密麻麻记了好多笔记。

  晚会当天,台下观众被选手深情的朗诵感动时,幕后的我紧盯着屏幕,3份资料紧紧攥在手中,嘴里一直念叨着“该切了、该切了”……当最后一幕《光的赞歌》音乐声响起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为了借一座桥

  打了30来个电话

  作为晚会的节目组,选手、演员、道具、场地、服装……凡是跟节目搭上边的,时刻都要记挂在心间。

  印象最深是“借一座桥”。导演组会议后,决定把桥作为一个贯穿整场晚会的道具,有朗诵者从桥上走过,有演员在桥顶眺望。可是桥在哪里?大家说乌镇有一座桥,那就从乌镇找起吧,可3天过去了,找遍了所有仓库,都没有桥的踪影。

  这时,离演出还有11天时间,正在丽水疗休养的我,不管是上山也好,下山也罢,电话几乎没有停下来过,同事们笑称,“你这疗休养比上班还忙啊。”从乌镇、濮院到崇福……几乎找遍了所有镇(街道),终于打听到——石门有桥!这4个字,就好像救命稻草一样。石门文化站站长李旻尔告诉我,“桥就在仓库里。”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仍然不放心。“桥是否还能使用?上面能否站立表演者?够不够大?”心里的疑问一个接一个。直到数小时后,她将桥的照片发给我时,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数了数,就为借这一座桥的道具,我打了30来个电话。

  训练、彩排……脚步从未停下,晚会虽已结束,但后续工作仍然进行着……

  晚会上递话筒

  再小的事也不简单

  参与“修羽杯·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决赛暨名家朗诵会,我的心情跟过山车似的,经历了忙乱、期待、感动三个阶段。

  9月22日晚,大赛圆满落幕的那一刻,感动我的除了台上的选手,还有我们的幕后团队。瞬间,比赛前期那些撰写主持稿、视频文字、赛程回顾……熬的夜,都值了。

  如果说文字类材料、稿件的撰写是我熟悉领域,但大型晚会递话筒还真是第一次接触。说实话,还没彩排前,我有点慌。毕竟在话筒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选手诵读完毕后退场方位不一,而且9位(组)选手上场PK时没有主持人串场,上、下两位选手不可能顺利实现话筒交接。若是话筒没电,得迅速跑下台换电池……

  于是,在给话筒编好号的基础上,我按照流程单提前给选手、嘉宾标了对应的话筒,交给音响师。如果比赛中途出现特殊情况,再临场应变。一次彩排下来,基本心中有数了。由于赛前对比赛时这一环节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做了预判,所以比赛途中虽然出现了话筒没电、顺序有变等情况,都能做到从容应对。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在不断尝试、经历中,我们得以成长,感谢这次经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