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丰子恺访梅兰芳

2017年09月18日 08:15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图/文 吴浩然

  丰子恺起初并不喜欢京戏,也极少听戏,更不关注梅兰芳。早在缘缘堂时期,他曾购置了一架留声机,受恩师李叔同的影响,所购唱片多是西洋音乐。后来也买过梅兰芳的戏曲唱片,但并不热衷。

  1937年11月,浙江石门惨遭日军轰炸,丰子恺一家远走大西南避难,在四川涪陵时他陪女儿一吟看戏,逐渐看出了门道。他认为京剧和漫画有相近之处:“我画人像,脸孔上大都只画一只嘴巴,而不画眉目。或竟连嘴巴都不画,相貌全让看者想象出来。这正与平剧(京剧)的表现相似:开门、骑马、摇船,都没有真正的门、马与船,全让观者自己想象出来。想象出来的门、马、与船,比实际的美丽得多。倘有实际的背景,反而不讨好了。好比我有时偶把眉目口鼻一一画出;相貌确定了,往往觉得不过如此,一览无余,反比不画而任人自由想象的笨拙得多。”

  他又觉得艺术种类虽然繁多,其实最深入民间的唯有京剧。“山农野老,竖子村童,字都不识,画都不懂,电影都没有看过的,却都会哼几声皮黄,都懂得曹操的奸、关公的忠、三娘的贞、窦娥的冤……而出神地欣赏,热诚地评论。足证平剧(或类似平剧的地方剧)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无孔不入,故其社会的效果最高。书画也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艺术,何以远不及平剧的普遍呢?这又足证平剧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其本质上具有一种吸引人情,深入人心的魔力。”因表现形式的不同,当时京剧的普及相对广泛,是漫画远远所不及的,大人孩子都知道梅兰芳,丰子恺也不得不“拜倒石榴裙下”。

  丰子恺回到江南以后曾两度在上海拜访梅兰芳。1947年初,他想看看“造物主的特殊的杰作”的本相,在摄影家郎静山的陪同下第一次见到了梅兰芳,他感叹梅先生的身材容貌是中国的“维纳斯”。1948年清明过后,丰子恺为了满足两个戏迷爱女要一睹伶王风采的愿望,再访梅先生,并先后写下了《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两篇文章,描述当时的情景。其间他劝说梅先生多灌唱片、多拍有声的电影,尽可能延长其艺术生命。

  虽然丰子恺对梅先生的身段和表演才华很是折服,但最钦佩的还是他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借此宣扬爱国主义。上海沦陷后,为躲避日寇的“邀请”,梅兰芳率团星夜避至香港。在香港,他继续编演爱国题材剧目,激励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也落入日寇之手,梅兰芳开始蓄须,不久回到上海,闭门谢客,靠卖画和典当度日。

  日寇与汪伪政府不停地请梅兰芳复出,为日军作慰问演出,屡遭拒绝后,竟使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侮辱和恐吓梅兰芳。梅兰芳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用打针发烧的办法来抵制敌伪逼他演出的阴谋。梅兰芳蓄须的照片和爱国事迹常在报纸上刊登。丰子恺从报纸上把梅兰芳留须的照片剪下,一直保藏在自己身边。

  “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丰子恺赞叹道:“我之所以敬仰他,不仅为了他是一个才艺超群的大艺术家,首先为了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爱国志士。”梅兰芳以唱戏为职业,靠青衣生活,为什么不惜蓄须、摔破饭碗,在上海沦陷区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国。

  梅兰芳去世后,丰子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梅兰芳不朽》、《威武不能屈》两篇文章。文中写道:“梅先生在当时只是一个所谓‘戏子’、所谓‘优伶’,独有那么高尚的气节,安得不使我敬仰?况且当时梅先生已负盛名,早为日本侵略者所注目,想见他住在上海沦陷区中是非常困苦的。但他能毅然决然地留起须来,拒绝演戏,这真是‘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安得不使我敬仰?”

  丰子恺从未主动拜访过素不相识的名人,此次访梅兰芳也出于一种爱国情结,他把梅先生蓄须明志的气节广为宣扬,就是为了让广大民众在屈辱困苦中时刻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以梅先生为榜样,把私人利害置之度外,将国家兴亡担当在肩。草木可以零落,但英雄精神将永铭人心。

  1961年8月8日,一代名伶梅兰芳不幸在北京逝世,消息一经传开,文艺界无不扼腕叹息。正在饮酒的丰子恺听到此消息,仿佛晴天霹雳,酒杯差点掉在地上。他强忍悲痛,写了一副对联寄给追悼会。对联曰:尽美尽善,歌舞英才惊万国;如梅如兰,清芬高格仰千秋。短短两句话,把梅先生的艺术才华和人格气节完美呈现了出来。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