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讲文明兴村

——荣星既富村民“口袋”又富村民“脑袋”

2017年09月15日 06:48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朱灵洁 实习生 刘紫婵

  【之江新语】:【讲文明兴村(2006年4月26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内容,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我们改变了农村的外在面貌,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农村建设还是在低层次开展。只有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同时,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桐乡村变】

  初秋时节,信步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目之所及,尽是美丽乡村的绚烂图景:一幢幢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整洁干净,一簇簇花草吐露芳华。

  前几年,几乎没人敢相信,那个曾经“收入有限”、“道路泥泞”的荣星村,如今不仅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省级中心村”、“省级森林村庄”、“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嘉兴市文明村等。

  “全村的发展始终是要惠及村民,不仅要体现在村民越来越鼓的钱袋子上,更要表现在村子的气质品位和村民的一言一行之中。”已担任荣星村党总支书记12年的金福良这样说道。

  小村品位让“文明之举”蔚然成风

  “出门一身新衣裳,回到家那是灰头土脸,路上的尘土飘得慌。”回想起10年前村里的样子,家住荣星村谢介门小组的村民谢金奎连连摇头。

  谢介门位于荣星村东面,小组面积不大,定居于此的只有13户人家,让人不解的是,村民人数虽然不多,但这里却成了荣星村“有名”的“垃圾场”。

  “谢介门这块地的四周都是低洼田,要是种了庄稼,一下雨就能淹个遍,种了反倒不划算。”老谢今年64岁,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几句话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由于地势原因,村民宁愿把土地闲置着,也不愿意花工夫去打理,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片单单有人居住的“荒地”。村民们平日里产生的生活垃圾、厨余垃圾,还有经过的村民随手抛掷的垃圾都堆在了这块地上,“习惯了,也就成自然了。”

  然而,就在这几年时间里,谢介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为建造荣湖公园,谢介门所处的地块被租用,老谢和其他村民的房屋进行整治和外立面改造,美观、整齐的三层小洋房构成了村里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让谢金奎称赞不已。

  为了保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里还特地请了18个保洁员每天对村民的房前屋后进行打扫,对垃圾进行集中回收处理。“现在谁再乱扔垃圾,自己都要觉得难为情了。”望着家门口的荣星大道,老谢的言语里透露着舒坦。

  烧中饭时,村民冯金宝正把刨过芋艿的泥沙攒起来倒进门口的垃圾桶。冯金宝说:“要是在以前,我们肯定没这种意识,一般都去河边洗洗弄弄,现在村干部们经常来宣传环保,我们也都习惯了。”

  小村的品位提升了,文明行动也在村民之间蔚然成风。

  文化阵地让“文明之气”返璞归真

  2013年,占地120多亩的荣湖公园落成,这几年,村里还陆续在公园里建起戏台、篮球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荣湖公园一下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惜时如金”“敬贤礼士”“慎言慎行”……刚踏进荣湖公园,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被公园内道路两旁悬挂着的宣传标语所吸引,借着秋风,一股充满“正能量”的味道扑面而来。再往里头走,便是一个圆形的广场,外圈竖立着以木框包边的宣传栏,这一“圈”也将文明之风汇聚于此地。

[1]  [2]  下一页  尾页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