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靠建设美村

——海华将绿色生态打造成最大发展优势

2017年09月06日 08:03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周志鹏

  【之江新语】:【靠建设美村(2006年4月19日)】……近几年,我省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已经为此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还要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设施、环境、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管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态文明、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为广大农民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桐乡村变】

  穿过大麻镇区往北,驱车进入海华村,映入眼帘的是纵贯南北的“十里海卸路”,郁郁葱葱的树木随处可见,处处透着生态美,一幢幢大气漂亮的小洋楼点缀了乡村美景。

  “站在新起点,立足新优势,努力建设3A级乡村景区。”如今,海华村一个关于乡村旅游的小村新梦想正徐徐展开。

  从10多年前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海华村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是什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始终坚持打好生态牌,将绿色生态打造成海华最大的发展优势,并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村民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村党委书记罗洪炎一语中的。

  一个“绿”字筑牢海华发展新优势

  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桐乡其他村的发展都渐渐有起色后,海华村班子和村民都着急了。但是,走怎样的一条发展路径才能助推海华快速发展?在仔细分析各种优势和短板后,原海华村党委书记邓永根选择了以种树为突破口,做深做透“绿”的文章。多年过去了,虽然海华村两委班子经历了更迭,但是海华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始终没有变。

  种树和搞产业经营一样,必须重点突破,打造出亮点。当时,海华村决定重点在路边、河边等区域多种树、种好树。1998年,邓永根带着村民在路边种下了香樟和水杉,并进行了道路硬化亮化改造,经过后期不断地补种树,最终形成了让海华人倍感骄傲、令外地人十分羡慕的“十里海卸路”。

  2006年,邓永根意识到,光靠村里的力量来维持生态美远远不够,必须要调动每个村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海华处处都是绿。于是,他紧紧抓住“千村整治、万村示范”的重要契机,由村里出面购买香樟、桃树、橘树等树苗,免费将树苗发放给村民种植。针对村民房前屋后建筑垃圾和杂物较多的情况,也由村里收购并作统一处理,并在原地种上草籽等。

  当年栽下的绿,如今成为海华最宝贵的财富;当年在河边种下的树,为现今建设的环河绿道打下了基础。“绿色是海华最大的底色,也是最独特和最有竞争力的发展优势。”让邓永根感到欣喜的是,“十里海卸路”成为海华乡村旅游发展的中轴线,海华也正借助桐乡大力发展以乌镇为核心的“一业一网”的大好机遇,全力做强全域旅游。

  依托绿色,海华的乡村旅游梦正扬帆起航。

  一个乡村旅游梦激活传统文化魅力

  河湾旁有一排整齐的小平房,过道两侧的墙上还清晰地留有当年“上山下乡”知青出工和物资分配的表格,斗笠、镰刀等十多件传统农具仿佛在诉说知青的奋斗史……闲暇的时候,海华村村民钟俊杰喜欢带着正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来到海华村民俗文化博物馆、知青馆、苕溪丝场遗址公园等地看看,为孩子讲解海华村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他了解海华的过去和未来。“在这些地方,我自己也找到了很多小时候的回忆。”钟俊杰说。

  四面环水的海华村,不仅树多、河多、桥多,也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自然也成为海华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显著优势。“这是桐乡首家知青馆,由当年那些知青老房子改建而成,占地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海华村村委会主任杨惠娟说,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共有20多名知青来到海华,知青历史也成为海华村的一个鲜明元素,知青馆自然也成为海华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特色招牌。“我们也是想利用好海华的知青文化,激励更多人弘扬知青精神,为社会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除了知青文化以外,海华村还拥有王阳明读书遗迹、苕溪丝厂、海卸古市等古迹,每一处古迹都富有历史的底蕴。主动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水和树的文章,发展好旅游产业,这几年来一直成为海华村的一项重点工作。

  立足海华村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基础等条件,罗洪炎表示,要将海华村建设成为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桐乡市青少年素质教育新高地和西部生态度假胜地。

  依托一个乡村旅游梦,海华的传统文化魅力被重新激活。

  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让村民拥抱幸福生活

  最近,居住在海华村新村集聚点的村民曹士掌有了一个新期待:新村集聚点已经接通天然气管网了,一切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家里就能用上天然气了。

  2013年底搬到新村集聚点的曹士掌,如今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相比,完全变了个模样。曹士掌家是一栋三层小洋楼,房前有个大庭院种满了果树,屋后还有个宽敞的停车场地,出门走不远就是文化公园。晚上,在忙完无纺布原料加工的工作后,他总是习惯和老伴一起逛逛文化广场,沿着环河绿道散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生态环境也比城里好很多。”

  曹士掌口中所说的新村集聚点,是海华村于2012年底建成的,也是目前大麻镇各村集聚最多、集聚最早的一个新村点。截至目前,海华村新村集聚点已经集聚了40多户农户。

  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向城里看齐,更要在软件设施上精心设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一定要在提升公共服务上做足文章,让村民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杨惠娟说,近年来,海华村加大了公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下一步,还计划在新村集聚点附近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在改善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了。曹士掌和村民们喜欢去村文化广场和文化礼堂,欣赏精彩的文艺活动。“镇里经常在村文化广场举办大型活动,别提有多热闹哩!”曹士掌高兴地说,在去年底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提升生活的品质。

  【记者手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忌“千村一面”,一定要在审视好“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巩固和持续放大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走出个性发展的道路,这是海华村十多年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其他背靠市场、拥有良好区位优势的村相比,海华村并无特别突出的优势。但是海华村的树多、河多、桥多,这是海华村区别于其他村的独特优势,也是海华村的核心竞争力。在持续放大这一优势的基础上,海华村又在关键的时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华村的成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