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沿袭文脉,传承有道,“文化浙江”的桐乡篇章如此精彩

弦歌不绝,风雅相继

2017年08月25日 08:20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东经120.54,北纬30.64。

  7000年前,罗家角遗址上的一粒稻种,人类文明曙光一缕初绽。悠长的运河水从隋唐缓缓流至今,无声影响着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塑造出流经之地的文化性格。一代代彪炳史册,让人高山仰止的文艺巨匠生于斯长于斯,标识出吴越大地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在这个叫桐乡的精神坐标,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俱往矣,还看今朝。2012年,桐乡提出建设“人文名城”,开启了桐乡市文化建设新篇章。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全面提升城市人文内涵,打造“风雅桐乡”,文化的力量在各个领域星火燎原。今天,桐乡市文化发展大会举行,一系列文化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具有国际化城市气质的风雅桐乡,让改革发展更加富有文化色彩和人文温度,以优异成绩谱写“文化浙江”的桐乡篇章。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蚕桑文化交相辉映,光亮一方水土,激荡一方心灵。

  桐乡仅史志上记载的人物有数百位之多。古代有赵汝愚、辅广、张履祥、吕留良等硕彦大儒。进入近现代,更是俊贤不绝,拥有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大师丰子恺,金石篆刻家钱君匋,摄影家徐肖冰,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等文化名人。

  在书里我们读到了历史巨变下的革命抗争,在画里我们看到了岁月恬静和达观通变的情怀,在照片里我们感受着烽火岁月里的刚硬脊梁、在诗里我们回味着小镇里的从前慢……正是这种丰厚的精神根基,晕染了一代代桐乡人的精神底色。在一个个名人场馆里,触摸着名人的成长脉搏,也让“风雅”有了清晰的注脚。

  一位文化名人,究竟会对一座城市产生什么影响?茅盾文学奖告诉我们,名人效应是城市的一种软实力;“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无形向有形升级的竞争力;“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和丰子恺中外散文奖告诉我们,丰子恺已是桐乡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东南阙里,儒风浩荡。涤去铅华后,所见的是古的镇,新的人,和未改的魂。

  曾经破败的乌镇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实现“新生”,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虚与实、快与慢之间,成为魅力四射的世界知名小镇,连续3年的乌镇戏剧节又让小镇完成了它的文艺复兴;日产万匹绸的濮院在绸和衫之间转身,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在繁忙的商贾集市中,古镇的复苏已然开始;古运河文化激荡起崇福的繁荣,一条“硝皮弄”由古至今,“中国皮草名城”延续的正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7000年桐乡文脉衍变,尽付其中。

  耕读传家,曾是古时小康农家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在桐乡,耕读文化中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内涵,成为文化之“常道”。道德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基石”。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当下,更需要大书特书浓重一笔。

  当几岁的小朋友攥紧糖果纸,蹒跚着寻找垃圾桶时,文明的萌芽正在滋生;当一个个道德模范和桐乡好人在朋友圈被点赞传颂,当一条救助信息总能引发全城接力,文明的触角正在延伸。桐乡全面普及的文明素质已植入心田、深入灵魂。

  繁荣基层群众文艺,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民心所望。

  我市多年来持续加大文化投入,拥有市文化馆、漫画艺术馆、非遗馆、博物馆、徐肖冰侯波摄影纪念馆、钟旭洲钱币艺术博物馆6馆联合组成的市文化中心,已然是城市的文化地标,还有升级焕颜的君匋艺术院、丰子恺纪念馆、金仲华纪念馆、茅盾纪念馆,成为创作交流的重大平台、作品展示的重要窗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接下来,新档案馆、新图书馆也正拔地而起。

  在基层,镇级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90家农村文化礼堂繁花似锦。

  一个个“文化地标”初长成,形成一种双向的力量,“种”和“长”相辅相成,让文艺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清早,龙翔街道杨园村文化礼堂内传来朗朗童声,孩子们诵读的正是张履祥的《训子语》。顺着农村文化礼堂这根藤蔓,我们触摸到了乡土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乡野技艺传承的勃勃生机。

  在河山,一台“春晚”连续办了29年,其中饱含着怎样的人文情怀;春节时,几乎每个村都会办自己的“村晚”,文化走亲拉近了距离,农村文化反哺城市展现着开拓的自信;排舞队、腰鼓队、武术队、戏曲队,一支支扎根农村、社区的文艺队伍,在桐乡大地唱响“希望的田野”。

  文化“动”起来了,也就有了活力。这“活力”背后,是文化下派员和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他们扎根基层,找准农民群众需求最佳结合点,发动村里的文化能人,激发文化的自觉,让群众成为主角,找到归属感。

  文化的传承,除了要用时光打捞,更须情义守望。其真正的能量,在于代代守护,生生不息。桐乡地域虽小,文脉千年不绝。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桐乡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这些哲思流丽的文化符号,流淌着水乡蚕韵的风雅,倾注着桐乡人对生活的热爱。在每次万人空巷的“我们的节日”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中,在一堂堂公益非遗传承课上,在学校孩子们咿呀婉转的桐乡花鼓戏和孔武有力的乌镇船拳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菊花节、桐乡春晚、群众文艺菊花奖、文学艺术金凤凰奖、菊花节这些群众文艺活动的举行,始终保留着文化立心、精品铸魂的初心。

  精品文化蓬勃发展的背后,更是一张璀璨的成绩单。书法、篆刻、漫画、排舞、戏剧人才百花齐放。近几年获得嘉兴、省以上各类奖项的精品文化作品每年在160项左右,多部图书、戏剧、舞蹈等作品获得全国性重大奖项或入围省、市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