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历史的意义存在于“个别”与“具体”之中

——萧邦奇《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读后

2017年08月16日 08:3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俞 翔

  白杰明著《艺术的逃难》,将丰子恺的艺术生活和中国的社会动荡交织并行,不仅考察了丰子恺审美眼光的形成与历史文化艺术背景之间的关联,更是通过对丰子恺艺术生命的描述,讲述更多的故事,从而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萧邦奇著《苦海求生》,书题源出丰子恺先生的《桐庐负暄》。不过,他的视角正如副题所示,本书研究的是国破家亡之际,难民如何应对生存与死亡、顺从抑或抵抗?危难之间,百姓与官员、平民与士兵、盟友与敌人、抵抗者与通敌者,以及高官显贵与地方士绅、流民与土著等,作为一个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萧邦奇自言其所有研究“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空间语境的底盘”,而他所言的“空间”,就是浙江省。《苦海求生》讲述和分析的也是抗战时期浙江难民的生存状况。著作在“前言”即描述乔司“千人坑”。开篇叙述了“毫无迹象显示1938年距离浙江省城杭州市郊区不到5英里的乔司镇的春节和元宵节会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甚至还以抒情笔调描述了春节和元宵节的喜庆情景,然而“过后四天,一切天翻地覆。乔司镇经历了一场让所有听闻者震惊的灾难”。接下来,作者大段引用了时年16岁少年冯信发的目击记录——包括一条小船上的6名妇女、黄源兴酒店的一名店员、邻居马祖宝一家、被关押在保庆桥汽车站的“好几百人”,以及冯信发的母亲等,总计1300余人在数日内被屠杀,“原来繁华的乔司镇变成了一片废墟”。保庆桥汽车站“尸骨如山”,于是建墓立碑,俗称“千人坑”。作者原文引用目击者的叙述,讲述了日军不同方式的残杀方式,枪击、刀劈、扫射以及纵火等,乔司无异于人间地狱。作者通过对节庆的描绘和目击者的叙述,将战争的狰狞面目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于是引发了对战争副产品——难民的思考,也就是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即“时间、空间、延续性和身份”。

  作者引用包括丰子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回忆和访谈材料,讲述了难民的整体情况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诸如塘汇镇孙佐良、石门镇李玉昌、嘉善李根盘以及桐乡冯振华等当事人的回忆。冯振华当年仅6岁。在崇福镇开小酒店的父亲因为战事,染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而死亡,也就是说,“日军的存在及其对日常生活的破坏”,同样取人性命。冯母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开始了逃难生活。他们起先逃到了数十里外的永秀乡,然而随着日军的到来“催生了诸多如同龙卷风般的小强盗团体”,使之寝食难安;而后沿运河远走,又“被桥上的国民党军队拦住了”,原以为是强征船只,其实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抢劫”;经历了一段时日之后,冯母带着孩子们到杭州当街头小贩……相似的人物经历在嘉兴、宁波、绍兴等不断发生。作者从中分析道,在战争初期,“安土重迁”等观念影响着难民的无奈决策,同时,为非作歹、趁火打劫的迹象在战乱期间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难民的生存。

  上述案例大都取材于《余杭县志》、《平湖县志》等地方志书,以及《铁证:侵华日军在浙江暴行纪实》、《苕上怒火——余杭县抗日斗争记事》和《嘉善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等地方文史资料汇编,还有《沦陷生涯》、《乔司大屠杀目击记》、《塘汇抗日难忘史》等亲历者的记忆文字,当然也包括丰子恺先生的回忆性文章《辞缘缘堂》、《桐庐负暄》等,作者甚至用“转乎沟壑”整整一个章节来展现丰子恺的逃难经历。虽然作者深知“将回忆当作历史是极其冒险的”,但是“我们需要倾听中国人的声音”;作者明白有一些记忆“存在明显的错误”,但是“大部分记述是接近事件的宏观景象中真实发生的场景”。

  除了个体或者离散家庭为单位的难民生活研究之外,萧邦奇用了更大篇幅再现并分析了在战争状态下,各级政府、教育单位和工商部门等机构流离失所、勉力维持的境遇。期间,国民政府的应对无能显露无遗。组织混乱、协调不力、派性倾轧和物质匮乏等加剧了普通百姓的战乱苦痛。仅省政府的播迁就有金华、衢州、台州等动议而不能决,其后又经历了永康、松阳以及云和的多次转移搬迁。而每一步都几乎走在生死边缘,又哪里谈得上对普通难民的安置和组织?而随时随地的“焦土政策”更将颠沛的难民和处在战火边缘的原地居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除了广为人知的钱塘江大桥自爆之外,衢州机场在短时期内屡建屡毁,“让数千民夫在空军基地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

  所幸,教育之火未熄。文中专辟“游击的教育”一章叙述省内一些知名学校的流亡办学经历,包括绍兴县立中学、绍兴嵇山中学、湘湖师范以及省临时联合中学等,也包括“嘉属联中”。1942年2月,在陆觉初、沈大瓒等嘉兴籍官绅士人的奔走筹措下,于杭州、徽州之间的昌化县颊口镇合办“嘉属联中”。学校设一个初中班、一个高中班和两个速成师范班——由此可见学校的办学意旨,诚可贵也——学生近400名,主要招收流亡至此的嘉属七县学生,也招收一部分颊口镇周边的适龄学生。在天目山深处,在烽火边缘,保留下薪火传承的种子。尤为可贵的是,在艰难时局经费不继的情况下,全体师生艰苦奋斗,不仅重视爱国教育,也坚持体育锻炼,尤其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养成。学生组织竟然还能邀请名人作学术讲座,组织艺术画展,开展营火大会等,刮目相看之外更多感佩之情。

  自认为“看起来已经变成一个浙江人”的萧邦奇说,历史的意义存在于个别之中,存在于具体之中。《苦海求生》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个案——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机构——让读者回到了历史现场。诚如著名汉学家柯文所言,“本书极其出色地记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难民的苦痛经历。”作者将笔触和情感聚焦在难民的真情实感,在国家记忆的长篇叙述中织入了个体的苦痛和希冀。也许只有直面不堪回首的战火流离,才可能更懂得和珍惜当下的安定与平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