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文化植阡陌,乡韵沐乡野

2017年08月15日 08:0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陈为民/摄

  炊烟袅袅,雄鸡高唱,绿树村边合,农夫荷锄归……这是乡村的记忆,多年以后,我们可能早已淡忘乡村的人物风貌,但依然会清楚地记得,那一首动听的村歌、那一本伴随星光的露天电影,那一场连鞋子都挤掉的文艺演出。最是乡韵能致远。

  仓廪实,文化兴。随着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基层文艺队伍日渐兴盛,各类蓬勃而起的文化活动凝聚着乡村的底色,从物质形态上保障了乡村文化的呈现与栖息,为人文桐乡的传承和培育提供了滋养。

  民有所乐,农村处处大舞台

  半个月时间,11个镇(街道)带来了11场文化“夜宵”,给盛夏的人们捎去凉意。与以往专业文艺团队送戏下乡不同的是,2017桐乡市“乡风乡韵桐城荟”文艺汇演是由基层老百姓做主角。他们中不少是农民、厂里的职工、退休老人,白天还在忙于生计,晚上一站上舞台,唱戏、排舞、花鼓戏、魔术随手就来;这些节目或许并不是最精良考究的,如同城市角角落落里的大排档,粗粝的质感中透着温情和亲切,展现的是每个地域不同的乡韵,传递的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文化力量,成为农村文化反哺城市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从送戏下乡到上台唱戏,老百姓的角色从看戏的观众到唱戏的主角,这是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提升着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推动着城乡文化双向辐射、共同繁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为打造“风雅桐乡”展现出文化的精神力量。

  “原来啊,五六点一摸黑,村里的一天差不多就收尾了,现在这个点村里才刚热闹起来。”屠甸镇荣星村的村民在村里的荣湖公园内有滋有味地观看着越剧表演。由当地菊韵剧社带来的越剧选段、太极健身扇、苏州评弹,成为这场“文化纳凉”晚会的重磅节目。如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农村生活的日常,逢年过节,村里的老板还会请来戏班连唱几天大戏。

  前年还只是几个村开展的“村晚”,今年春节已成为桐乡大部分村的实践养成。舞台上村民们自导自演,以大伙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农村新变化。“回家看到这些民俗表演,才能感受到浓浓的春节味道。”春节时,23岁的大学生朱凌潇拍摄视频发到朋友圈,立刻就收到了十几个“赞”。

  这些如实记录和反映乡村生活、接地气、乡土范的文艺活动,让乡韵在百姓心里传播更远。昔日乡村群众蹲街头、坐炕头、打扑克、搓麻将的旧习少了,群众文艺表演、体育健身、实用技能培训,让农村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大平台。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立足“均等化”,强化城乡流动服务,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送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全年组织公益性文艺下乡演出达498场次,2131工程放映电影3006场次。图书馆也积极开展送讲座、送展览、送培训下乡活动,全年送书下乡58000余册。努力在“一村一韵”上做文章、出亮点。全年各镇(街道)、村(社区)自行组织文艺演出、活动近3000场。

  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变化。中国人自古有走亲之说,在走中拉近了关系。在文化这面旗帜下,桐乡的文化走亲活动频频开展。去年11月,由秀洲、海盐、嘉善、平湖、桐乡等地文化部门组织的“五馆联动”桐乡站文化走亲活动在四地举行。在走动中,不仅实现了区域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也让各地群众了解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成为活跃地方文化的新动力,更走出了文化的新魅力。

  守望民间,乡韵馥郁芬芳

  鲁迅笔下,世间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更深的意味是,“走”出来的并不是路本身,而是一种开拓的自信。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文化需求呈上升趋势,老百姓群众审美喜好与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多变,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激发起各地群众捧出一盆盆文化的珍奇异宝,一些群众文化团队对乡村传统文化挖掘的文化自觉,久而久之,成长为文化自信。

  66岁的沈法暖阿姨是河山镇华台村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华台越韵演唱队主力,《红楼梦》《梁祝》各种折子戏都是信手拈来,在一些镇、村文艺舞台上,也总能找到她的身影。

  2年前,沈阿姨和村里10多名热爱戏曲、唱歌的村民组成了这支队伍。“大家年龄不一,但各有各的拿手戏,有的擅长越剧有的擅长花鼓戏,几乎每个月都会上台唱戏给大家听。”沈阿姨说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现在是乐享其中,文化让他们更自信。

  在河山不只有越韵演唱队,根据“一村一韵”,各个村从民间广罗人才,组建了腰鼓队、器乐队、排舞队等,让这些农民真正成了乡土文化复兴的主角,乡野田埂间,浓厚的文化氛围迅速弥漫开来。

  曾经以为农村文化很贫乏,这些原汁原味的乡土绝艺,让我们感到,真正的文化在农村。他们在舞台上的活色生香,让城里人感受到大地的脉动和泥土的芳香,领略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桐乡农村的美丽。

  让农村文化“活”起来?桐乡的经验是:“送文化”加“种文化”,而“种文化”,需要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近年来,我市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两员”制度实现全覆盖,200名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12名文化下派员,这两支活跃在桐乡农村的“文化新军”,成为市、镇、村之间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抱团成片难的问题。辅导、培训、创作、表演……一颗颗文化种子在各个镇(街道)的文化站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这些下派员和村级专职管理员,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这支活跃在桐乡乡村的“两员”队伍,让基层宣传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村里的氛围越来越好;表演队伍建起来,乡村演出办起来,夜晚的村庄不再冷清。

  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培养基层文艺团队、开展文化培训、重视遗产保护……上任近两年时间,屠甸镇恒丰村文化专职管理员沈魏霞看着文艺活动越来越受村民欢迎,心里很是自豪,“一开始村里有什么演出,都要一家家上门去邀请,现在走在村里,经常有人会问,最近什么时候有演出?还有人毛遂自荐要上台表演。”为了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我市还完善制度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文化专职管理员的综合能力。

  文化如根,凝魂聚气。顺着乡韵这根藤蔓,我们触摸到了乡土的温度。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更能感知到传统文化、乡野技艺传承的勃勃生机。

  ◆记者手记:

  乡韵,是一杯解乡愁的美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村里每年过年时都会唱戏。简陋的戏台子搭好,平日熟悉的村民在脸面化上戏妆、穿上戏服,登台演出,陌生而有趣。小伙伴们或站或坐,围在一起磕瓜子、听黄梅戏:“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城市飞速发展,对现代人而言,乡村最大的吸引力,还是那抹挥之不去的乡风乡韵,点缀在乡野阡陌间,点亮了乡村文化崛起与延续的希望。

  要让乡韵传播更远,就要增强新农村的文化活力。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群众的幸福,离不开文化的兴盛。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提升百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依托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载体,挖掘更多浓郁的乡风民俗特色,引入更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乡韵文化”这杯美酒犹如一泓清泉,必将滋润桐乡百姓的心头。

  日前,在崇福镇语溪广场上,来自各镇(街道)的5条“彩龙”同场竞技,群众齐聚广场喝彩助威,小城镇的夜晚呈现出祥和、安乐的景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