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在音乐的路上,他从未停歇

2017年08月11日 08:48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孙怡

  张银樵在演出中吹口琴。

  70岁,原本是儿孙绕膝,坐享天伦的年纪,但屠甸镇的居民张银樵不安于过这样简单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至10点30分,在屠甸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手指在琴弦上自如地“跳跃”着,发出温柔的乐音,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悠扬抒情。他目光柔和,似乎沉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张银樵是屠甸镇石泾艺术团的团长。“音乐,让我收获快乐与幸福。”发黄的白衬衫,花白的头发,眼前的张银樵,有着青年人敢想敢做的魄力,也有着过来人一切随缘的淡然。

  自学乐器,当一名“乐器顽童”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洒在棕色的小提琴上,也洒在张银樵的脸上。从外表看,他是个极为普通的人。可是,当小提琴躺在他怀里时,他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说起为什么喜欢音乐,张银樵来了兴致。“1963年,我正上初二,在音乐欣赏课上,手摇的留声机里放了一首《马来花开》,音乐一响起,我整个人突然充满了力量。”他回忆,也是从这一天起,音乐在他的生活里开始变得无处不在了。

  1967年,这是张银樵初中毕业留校后的第二年。“那会隔三差五就跑去桐乡文具店门口望着。”他诙谐地说,店里有一把48元的小提琴,买不起,我就蹲在门口望着“解解馋”。

  那时的张银樵,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8.5元。当他连续望了3个月后,突然一天,他的同学告诉他,小提琴因卖不出去,降价了,正在20元清仓处理。

  来不及过多的思索,张银樵揣上20元就往文具店奔。他告诉记者,买回小提琴后,激动了好几夜,怕压坏,每天睡前都把小提琴放在离床不远处的凳子上。“睁开眼,只有望着它,我心里才踏实。”

  在那个年代,一个小镇都寻不到一个懂小提琴的人。没人教,那就自学,张银樵在上海新华书店寻得一本《业余小提琴演奏法》。

  一点一点摸索,从起初发出似拉锯一样的声响,到一个个音符的呈现。张银樵学习着、练习着。

  那时,每个星期六的晚上9点至9点半,这30分钟是张银樵最享受的时间。“上海电台有一档名家表演的栏目,非常棒!”他说,除了守在收音机前,他还会将一些要点在本子上记录下来,根据知识、技巧要点,融入至自己的演奏中。

  慢慢地,口琴、长笛等越来越多的乐器,在张银樵手里,变得灵活自如起来。

  从12个人扩大至67个人

  小镇生活的一道文艺风景线

  如今,每个星期一和星期四晚上,《妆台秋思》、《春江花月夜》等江南丝竹及越剧《我家有个九小妹》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民乐从屠甸镇工人文化宫里飞越出来。

  这里的演员都是屠甸镇石泾艺术团的成员。关于他们的记忆还得从2003年说起。

  2003年,张银樵从屠甸中学退休后,一直坚持着拉小提琴,哪里需要伴奏,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他的举动吸引了一批年龄相仿、爱好相投的人。“那会有张梓荣、沈洪源、汪旋华等一共12个人,我们组建了一支民间乐团——东方乐队。”他说,这12个人里,有老师、工人、农民、木匠,我们的共同点就是爱音乐。

  从那时起,这支“东方乐队”开始频频为小镇的居民送上免费演出。渐渐地,“东方乐队”在小镇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时的张银樵却将目光瞄向了弱势群体和乡村,慢慢地,这支乐队开始走进村前屋后,走进困难家庭,走进孤寡老人家中……

  2005年的元旦前夕,一场鹅毛大雪不期而至,路上积起了厚厚的积雪。张银樵与团友们却依然穿上演出服。“我和他们有约定,每年元旦都会让他们有演出看。”张银樵坚定地说。

  由于道路积雪,运载器乐的电瓶三轮车不能行驶,张银樵便与团队成员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将乐器一件一件搬到了当时东市梢的屠甸敬老院。

  瑟瑟寒风把露在外面的手吹得发紫,但大伙背上的汗水却早已湿透了羊毛衫。在张银樵看来,只要能给大家送去音乐,送去欢乐,做什么都值得。

  从2003年“东方乐队”到2014年“石泾艺术团”,这一路,团队从起初的12人,扩大至67人。“年龄最小的是47岁的岳张英,年龄最大的陈廷梁。”张银樵说道。

  话语间,张银樵翻出厚厚的14本《活动记录表》说:“近14年来,每一次的活动,这里都有记载。”

  在2016年3月31日的这页里这样写道:今天练唱的歌曲是《军中绿花》,此曲是军旅歌曲,轻松、欢快,今晚定的F调,练唱时感到有些吃力,故降至C调,一晚上联系下来,整体呈现不错……

  记者随意翻阅了一本,每一页上详细地记录着: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题、内容摘要,每一个本《活动记录表》都有近2厘米厚。

  这近14年来,他们不仅成为小镇生活的一道文艺风景线,更是扮演着政府中心工作的“传声筒”:2007年,屠甸镇争创国家级卫生镇,张银樵潜心研究,作词作曲了三句半《国家卫生镇人人参与争创》,朗朗上口的曲调,朴实的语言,为小镇创卫宣传谱出了奇妙的音乐;团队成员张梓荣、汪旋华分别以新农村改造、家乡好为主题创造了《新金铃塔》、《我的家乡在桐乡》……

  在张银樵的带领下,一大批自编、自导、自演的,关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充满乡土气息的生动节目,送到敬老院、村民家中,为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这是18世纪英国的传记达人罗杰·诺斯的名言,也是对张银樵音乐爱好的贴切写照。他喜爱音乐,不求名利,只求心悦。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与人分享在音乐中寻得的快乐,是他最朴实的生活追求。

  张银樵和乐团一起排练。

  (本版照片由采访者本人提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