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文化传人 活态续承

2017年08月10日 08:3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张芬娟

  三跳、皮影、花鼓戏,乌镇、濮院、石门湾,蚕乡、水乡、鱼米乡……一串串生动的非遗文化故事,吟唱着桐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珍贵财富,蕴涵着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趋同化日渐严重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遗,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意义深远。

  目前,桐乡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桐乡蚕桑习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以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非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依附在人身上的,靠的是一种人为的代际传承,一旦出现人才断层,这一文化形态就会濒临失传。也正因此,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凸显。非遗传承人可称为文化传人,传递和延续着我们的精神血脉。在桐乡,有褚林凤、邱学良、沈华良、张建明等人,他们守护着我们桐乡古老的“宝贝”,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接班。

  为了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我市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各类非遗文化活动、连续10年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让桐乡人了解分布在桐乡大地上的瑰宝。

  走进市非遗馆,十大类的桐乡特色非遗资源在这个“家”里合理分布着,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桨声灯影的江南。馆内最引人入胜的,就数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部分了。戏台上上演耳熟能详的传统戏剧和曲艺折子,不仅吸引老一辈戏迷,还常吸引青年一代驻足。非遗馆二楼的传习坊,是传人和民间艺人们展示技艺的空间,麦秆画、剪纸、竹编等一大批传统手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零距离观看和学习的机会。

  如果说非遗馆让非遗有了固定的展陈地,那么,一个个传统节日更是让非遗文化以更可亲可近可爱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春节、清明节、元宵节等日子里,唱花鼓戏、说“三跳”、剪纸、彩蛋画、竹编等形态各异的非遗文化在百姓的围观与参与中,令大家大开眼界。

  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熟悉非遗的同时,我市还十分重视传人的保护与服务工作。今年春节前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第十个“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向我市的传人送上新春祝福。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传承人的保护与服务工作,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桐乡非遗中心将继续做好传承人服务工作,关注传承人现状和需求,为传承人授徒传艺搭建更加便利的平台。”

  众所周知,让传人们最为担心的是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幸而,我市经过这些年对非遗文化不遗余力地宣传,一种喜爱、重视非遗文化的氛围已逐渐浓郁起来。河山人褚林凤是省级非遗项目桐乡蚕歌的传承人,今年已88岁高龄。家乡的孩子们令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河山中心学校不仅开发了扎蚕花、踩高跷、打柴龙等多个蚕文化项目,还通过民间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蚕歌一首首地进行挖掘、教学,誓将蚕歌传承下去。石门镇中心小学还成立了“三跳”民艺社团,挑选、吸纳适龄儿童成为新一代的“三跳”曲艺传承者。几年来,由桐乡文化服务中心严旻操创作的《兰花指》、《造字先生》等节目,经由民艺社团的小演员们和“三跳”曲艺传承人邱学良一道演绎,登上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大电视、现场的表演舞台。邱学良很欣慰,他说,年届七旬,还能看到这么多艺术大家为“三跳”曲艺注入新元素、新活力,能与孩子们一道上台重新演绎“三跳”,重放当年光彩,让他看到了新时代下,“三跳”作为非遗项目不断传承、发扬的更多可能。

  菊乡大地,沧海桑田,非遗之歌将生生不息。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