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永兴笕旁端炮楼

2017年07月24日 08:4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赵明煜 

  永兴笕,旧称永新堰,位于濮院镇新妙智村与油车桥村之间的北永兴港南端,京杭大运河接口处。北永兴港是京杭大运河支流之一,北通澜溪塘,流经濮院、乌镇两镇区,长约13公里,是塘(运河)北重要的水上交通和排灌河道。

  古时,这里筑有水闸,当运河水位高时,关闭闸门拦住西来的洪水;当永新港内水位高时,开启闸门排水泄洪。平时闸门开通无碍行船,起到调水利航的作用。据光绪《桐乡县志》载:“古有堰置于塘北泾口,因塘北地卑而泾深,塘南地高而泾浅,故堰以保障运河,使上塘支流不致涸竭。南宋建炎间,苗刘之乱,下乡诸堰悉被掘毁。其后,元伯颜下江南,堰基开掘殆尽。”由此可见,堰闸的殆毁与宋元的两次战争有关。除了永兴笕,附近还有陶家笕、杨家笕、正家笕、莫家笕等多个闸口。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我市主要的水上通道,运河两岸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割据争战,还是明嘉靖年间的平倭、清末的剿灭太平军,这些战争都波及运河沿岸。

  1937年10月,侵华日寇占领桐乡后,在运河两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形成了“沿塘三里白”的惨状。1943年春,日寇在永兴笕旁筑起了炮楼,由一小队日伪军驻守,控制了运河沿岸和水上交通,妄图消灭抗日武装力量。

  那时,在永兴笕周边的妙智、陡门、濮院、炉头等地活跃着一支秘密抗日武装——塘北抗日游击队。这支抗日武装全称为“浙西行署直属大队行动组”,简称“塘北抗日行动组”,受浙西行署直属大队领导,组长徐敏奎和11名成员,都是附近的血性青年农民。

  徐敏奎(1913~1992),原名张金官,桐乡濮院镇人。工人家庭出身,当过药店学徒,后入赘油车桥村徐家而更名。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后,24岁的徐敏奎弃商从军,在国民党陆军第三师军需处当兵。1938年6月,参加浙西抗日游击队。1940年6月,国民党桐乡县政府进驻油车桥村时,县长李泉生(中共地下党员)委任徐敏奎为桐北稽征所主任,随县政府辗转各地从事抗日工作。

  1943年7月,徐敏奎回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在运河两岸、濮院和青炉两区打击日伪军警,进行抗日斗争。他们在抗日活动中,抓住了永兴炮楼伪军陈有生,对他晓以民族大义,策反其倒戈。在陈有生配合下,行动组全体队员摸黑冲进炮楼,开枪打死伪军小队长孙金山,22名伪军缴械投诚,并烧毁炮楼,拆除了竹篱笆。永兴笕炮楼捣毁后,驻濮日寇胆战心惊,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在此重建炮楼,运河塘沿岸得以安宁,过往船只也能顺利通过。

  这支抗日游击队虽然人数不多,平时也分散于各村各户,但每个成员严守秘密,连家人也并不知晓。一旦行动,出其不意,狠狠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除了端掉永兴炮楼,他们还几次出击,均获全胜,大大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抗日斗志。

  抗战胜利后,他们自动解散,在家务农。徐敏奎也一直在家乡濮院镇油车桥村种田,直到1992年因病去世。

  上世纪五十年代,残存的炮楼曾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今,当年这些英勇杀敌的战士大都已经离世,永兴笕旁的炮楼也早已荡然无存,旧址已成为桐星水泥厂厂区。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