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昔日桐乡城

2017年07月10日 08:4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丁伯良

  明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准了巡抚胡概的奏本,将崇德县一分为二,划其东片梧桐等六乡,另置新县,两县仍属嘉兴府管辖。梧桐乡因遍植梧桐而得名,域内有个凤鸣市,传说五代时曾有凤凰来栖。新县选定在凤鸣市,筑城为县治,定名桐乡县。从此有了“桐乡桐乡,梧桐之乡”的说法,县治所在地就称梧桐。

  昔日“碗大桐乡城”城墙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周三里余,径一里许。护城河沿城墙脚下三四丈之外绕城一周,对岸便是郊野。直到晚清时期,城内西片及东南、东北两隅,都还有耕地或闲置荒地。城内市面上,石板铺路,街少路短面狭。民国前后,街道才冲出城门,越过吊桥,慢慢向东门外和南门外延伸。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市面的街路内七外三,共十条。

  城内中心区域,按方位,四方四条街。东面东街,西面西街,北面北街。论常规,南面那条应该叫“南街”的却不叫南街,而叫县前街。如此命名的理由十分明显,县衙坐落在这条街上,坐北朝南八字开。

  这四条街首尾相接,直角相交,基本上组成一个正方形。所谓“基本”是因为这个“正方形”不够平整,东街北端还没有与北街东端相连,就直角向西二十米到南司弄北口,又直角向北二十米到关帝庙前,才与北街东端直角衔接。所以,边长不足二百米的“正方形”东北角,凹进了一个边长二十来米的小正方形。而且,那东街北端约二十米,加上向西又向北各二十米,再加东街北端直角向东约五十米,四段总长百十来米的街面,不属东街,不属北街,也不属汇家弄口以东的东门直街,而称“鱼行汇”,这里是桐乡城最有名、最繁华、最热闹的所在。

  以前,桐乡人要形容某个地方闹猛,总会用土话说“闹是闹得来像鱼行汇格”。当年这个鱼行汇,类似嘉兴人说丽桥,杭州人讲西湖,桐乡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男女老少有事无事,都喜欢到这里来购货置物轧闹猛,陪伴客人逛商铺观店貌。尤其是上昼上市辰光和节日庙会期间,街面塞足,人头攒动。

  外地人到桐乡来谈业务做生意走亲戚,有干呒干也要到这里来转一转看一看兜一圈,听听行情灵灵市面。不少著名商号都集中在这里。石信成银楼、郑泰和百货、仁济国药堂、钟家馆酒菜厅、尹顺昌绸布、吴牲昌磁席、利盛酱园、元隆茂茶菊庄、志大祥布店、稻香村糕饼、沈同义南货、三阳楼茶馆等等,都是桐乡数一数二的商行店铺楼堂馆所。

  同样,东街南段二十米与县前街东段二十米,一共四十来米直角街面,称“云龙阁”。此地繁华略逊鱼行汇,却也是个热闹去处。进墙门,过花园,德大伞店坐北朝南,墙门旁边临街一口大深井,1934年大旱不枯,直对南门直街北口。穿门厅,走暖桥,进厅堂的梧桐大书场坐东朝西,琵琶弦子唱评弹,堂木折扇说大书,是桐乡少有的文化场所,可以远望整条县前街。有门面,摆柜台,常年开业的瞎子算命铺坐南朝北,铺内挂一幅鬼头怪脑的像,大概是这个行业的祖师爷,算命先生双手扶杖,杖头一端着地,一端靠肩,端坐在太师椅中静候来者。馄饨老四的笃笃流动馄饨担,包金阿大走街串巷的香烟瓜子雪饼,看天设摊的糖果水果坚果等等,黄昏头夜里厢也吸引着形形色色各式人等。桐乡下昼市面清,除庙会节日和重大庆典,平时唯此有夜市。

  “正方形”街面上,有三条“直街”向城门辐射:鱼行汇东端(汇家弄口),东接东门直街,一直过东,过教化桥,通东门口;鱼行汇北端(北街东端),北连北门直街,一路落北,过平桥,在栏杆桥东堍转弯上桥,一下西堍马上转弯落北,通过仓桥,直抵北门口;县前街东端(云龙阁西端),南伸南门直街,笔直上南,跨熙桥,翻小桥,一直到南门口。桐乡西门无市面,也没有“西门直街”。在西街与北街相交处,有条一米多宽的碎石泥路,一直西去,经过凤鸣寺山门前和城隍庙照墙边,通达西门口。桐乡四道城门外都筑有瓮城,瓮城也有城门,所谓“四城八门”。

  东门外南街与北港街,一南一北,相距百米,相互平行于东门外。

  东门外南街东起更楼头,西抵东门口。一百五十米街面上,丁永大酱园、郑肇生染坊、沈福泰瓷器锅盆行、朱乾西药行、罗伟卿百货、陈恭瑾茶馆、姜子芬酒店、陈阿德理发室等等坐北朝南;沈阿金鱼行、徐经寿糕团包子、吴保大茶叶、俞子乾糕饼、徐学秋南货、胡鹤章餐馆、朱元勋豆腐店、葛九娜水果、张五四快班船联络处、姚花狗柴行等等坐南朝北,颇具特色,在同行中各领风骚。

  北港街东起木行头,西达小东门。朱信昌、程克昌等几家大商行在此买卖两旺。他们收购蚕丝、菊花、小湖羊皮、烟片、米麦、豆类等桐乡特产和农副产品,销售到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沪、穗、港诸地的洋行买办,也按时按节在桐乡派驻联络员,了解年成丰歉,视察货源优劣,乘机浮动价格。这批联络员住在北港河南岸的南北港,这里有商行自办的客栈招待所,不但生活条件优越,而且办业务做事体更加方便快捷。北港河自东往西架有汇龙桥、星桥、育婴堂桥,分别连接南北港,通过大树弄、星桥弄、西帮岸,联通东门外南街,构成了东门外的热闹。

  南门外有条丁字街,站立南门城头向南观望,这条街活脱一个“丁”字,它的西头半笔和那一竖钩,至今模样依旧。而附近的八字桥、臭水浜、邵家桥等处,如今河道拓宽,马路纵横高楼林立,新桥新路公园绿地,早已面目全非。

  1949年5月4日,桐乡解放,城墙尚在,城河绕城,寺庙、宝塔依旧。次年,人民政府将桐乡城(梧桐镇)内外所有街道弄堂重新编划,组成八条街。每条街设立居民委员会,下设居民小组,替代旧保甲制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桐乡四城九门(含小东门)被陆续拆除并凿通瓮城,使城内外无阻隔,街路通畅。至六十年代末,所有城墙及四座水城门全部拆光。又不久,护城河被分段填平,作为县城重要标志的城墙、城门、城河、吊桥不复存在。“城里城外”的概念逐渐模糊。然而,一直到七十年代底,东大街拓宽改造之前,桐乡城的范围轮廓基本照旧。

  东大街拓宽改造后,向南北延伸,改称梧桐大街。向南的延伸段与永宁街平行,冲过太平街;向北的延伸段与武庙街南段平行,到大庆桥南堍为止。武庙街南段与整条永宁街,至今仍保持原貌。除了石板街路浇成了水泥路面,两旁房屋建筑及楼层,均没有大变化。支叉弄堂部分斩段去尾,却还能辨认,是老桐乡街路弄堂和店面民居的一个缩影。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