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事后“拆”不如事前“管”,三改一拆全程“在线”监管农户建房

控违控新,石门这个创新模式值得点赞

2017年07月06日 08:15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通讯员 周慧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从2014年开始,“三改一拆”的印记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我们惊喜地发现,城中村改造让城市更美丽,旧住宅区改造让老小区换新颜,旧厂区改造“腾笼换鸟”盘活土地,拆除违法建筑让城乡展新貌……如今,“三改一拆”作为一项长效监管工作,重心也从拆违向控违控新转变。在石门镇,一种全新的控违控新模式,引来多方关注学习。

  随着近几年村庄不断集聚,农村建房日益增多,而从中滋生出的违章建筑却有如“野草吹又生”,难控难拆,让人头疼。

  沈国惠是石门镇二度埭村的土管员,从去年以来,他的工作发生很多变化。“原来农户造房批少建多、不按图纸施工的特别多,当我们发现时大多已是既成事实,只能通过反复劝阻,但效果甚微。现在随着整个拆违工作重心前移,农户建房每个环节都在监管中,有效控制了违章建筑,农户造房更有序了。”沈国惠说,一开始,老百姓也不是特别理解,但这样的举措公平透明,推行硬气,最重要的是村民发现村庄变得更整洁更美了,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这样的模式。

  普遍意义上,大家对“三改一拆”办工作的理解就是“拆”,但石门“三改一拆”办的工作显然要“繁琐”得多。一大早,镇“三改一拆”办主任钟纪明就和镇城建、土管等部门人员一同来到新村点的建房现场,仔细核查所建新房是否按图施工,有无在点外建房。

  “真正控违就是要把违章建筑控制在萌芽状态。”钟纪明说,现在农民建房有三条“硬杠杠”,即建房必进新村点,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建新必拆旧。“三改一拆”办从农民建房打报告开始,就全程“在线”,依据这三条硬杠杠严密监管农户建房。

  据了解,农户建房审批过后,进入放样阶段,按照“不拆旧房不放样”的原则,只有农户出具相应的旧房拆除证明,才由城建、土管、“三改一拆”办人员联合到现场进行放样,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建新不拆旧的问题。而到了房屋验收环节,“三改一拆”办也要到现场,检查房屋是否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存在违章建筑不拆除,则视为验收不合格。

  “现在就有几户农户没有按图施工被叫停了,还有一些农户因为没有拆除宅基地上的老房子,新房子将被定为‘违建’,新房子面临停水停电的处境。”钟纪明说,这一模式不仅监管整个建房流程,还将房屋施工方纳入管理范畴,全方位推动农户合法建房。“在验房合格后,就会退回建房泥木工2万元的保证金,如果泥木工在施工中听从农户意见,不按图纸施工,就要负连带责任,严重的话,可能还要吊销其职业资格证书。”

  石门对新违建“零容忍”的态度,有的放矢的监管方式,强有力的执行手段,在控制新违章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而这一创新模式的推动者,就是石门镇副镇长沈惠强。

  “随着这几年‘三改一拆’工作的深入推进,大面积拆除了违章建筑,现在工作重心逐步转入长效监管和控新控违上。”沈惠强从源头探究违章出现的成因,逐步摸索出这一模式,“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提前介入和全程参与。”

  沈惠强分析,违章建筑和拆违成本成正比的,违章越多,拆违成本越高,而且容易激化政府和百姓的矛盾。如果从源头控制新违章的出现,就能有效降低拆违成本,也能进一步缓解矛盾。而这一模式推行的关键在于一视同仁,很多时候拆违难就是因为“厚此薄彼”,如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真正通过拆违控违给老百姓创造了更优美的环境,相信百姓还是支持的。

  为了进一步监管拆违,石门通过镇村联动,建立了网格化违章建筑防控体系,一旦发现新增违建第一时间制止,并登记造册,同时将村里的拆违成绩纳入年度考核。

  女鞋作为石门的特色产业,富裕了一方,却也带来不少历史久远的存量违建,面对这一现状,石门镇“三改一拆”办组建了土地、违章建筑巡查组,对存量违建采取逐步消灭,分类处置的做法,特别是涉及消防安全以及农户“一户多宅”比较敏感的违章建筑予以坚决拆除。有业主办理企业、个体营业执照之前需要“三改一拆”办出具无违建证明。无违建才能拿到证明,这也是对存量违建逐步消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