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梅里曝书亭

2017年07月05日 15:52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王立

  前往王店古镇,只为了拜访竹垞故居,这是朱彝尊的曝书亭旧址。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诗人、学者、藏书家。满腹经纶的朱彝尊与濮院颇有渊源,这样的理由,使我在过了十年之后,再次来到了竹垞故居。

  在历史上,同为嘉兴治下的江南古镇,王店与濮院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官至工部尚书的王逵辞官隐居于此,“聚货贸易”,做起了生意。在此之前的天福年间,王逵曾任嘉兴镇遏使,负责地方军事守卫。从志书上看,王逵构屋居此,环植梅花,所以这个地方旧称“梅里”,中有市河“梅溪”。镇名“王店”,来自于王逵的姓氏,从书面上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古代王家开店的地方。

  而濮院之镇名,同样源于南宋时期濮氏家族的姓氏,谓之“濮家大院”,而且经商致富的濮氏后裔也喜植梅花,镇左有条梅泾河,因两岸遍植梅花而得名,所以濮院又古称“梅泾”。

  “梅里”与“梅泾”,因了梅花,相距不远的两个古镇,便有了姊妹般的亲近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文化情感,且与竹垞先生有关。

  王店不是一个热闹的古镇,作为文化地标的曝书亭,当然也不是热闹的。这颇合我意,清清静静,多好的地方。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竹垞故居,三百多年来,历遭兵燹火毁之厄运,经过了十一次的修缮。今天我们看到的竹垞故居,已不是康熙年间的竹垞故居了,先前的十二景:桐阶、菱池、槐沜、荷池、芋陂、青桂岩、钩船舫、绣鸭滩、落帆步、六峰亭、同心兰砌、曝书亭,后人再难复制。即使能够复制,潜采堂中的经、艺、史、志、子、集、类、说八大类、八万卷藏书,已无处可寻,康熙皇帝御笔亲赐“研经博物”匾额,更无法重现。

  当然要感谢清代的浙江学使阮元,是他看到了曝书亭的含金量,力主倡议重修这百年名园,终于,荒毁已久的竹垞故居在清嘉庆元年(1796)获得了新生。

  现在的曝书亭,大致格局为嘉庆元年遗存,经过后世不断修葺,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十亩的清代园林,有曝书亭、水轩、荷池、曲桥、娱老轩、潜采堂、六峰亭诸景,布局甚是精巧玲珑,疏密有致。园子里,古树绿荫,石径幽深,空中鸟鸣声脆,池有鱼儿悠游,可谓动静相宜,步移景异。江南的园林往往就是这样富有艺术性,小小的地方可以玩转各式景致,在任何一个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只是,空空如也的潜采堂中,不见了万卷藏书,上悬“研经博物”四字已非康熙亲笔,而是现代书法名家、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所书。堂中置有方桌长椅,数个老翁、老妪围桌闲聊。生前的朱彝尊早已预知了这样的结局,他在《曝书亭著录序》中忧伤地写道:“吾之书终归不知何人之手?……书之幸与不幸,则吾不得而前知矣。”潜采堂的八万卷藏书,在它们的主人朱彝尊身后究竟流落到了何处?

  荷花池南的曝书亭,是这座园林的灵魂。飞檐黛瓦、朱红雕栏,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古风犹存。亭中青石柱上,镌刻了杜甫诗联:“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

  亭前有竹。朱彝尊自谓“性癖好竹”,无论徙居何处,必选有竹的地方居之。他于中年买宅于梅里,取宅名为“竹坨”。修篁吟风,何等风雅!当然不仅于此,朱彝尊欣赏的是竹之风骨:“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朱彝尊《〈看竹图〉记》)。

  曝书亭之名的来历,与晒书有关,南方多雨潮湿,朱彝尊藏书之巨,晒书防霉,乃读书人惜书之为。但是,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更加生动有趣。相传有一年寒冬,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来到了梅里,看到一个敞衣枕石的中年逸士在亭下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觉得有些诧异,便上前问其何故,逸士答道:“肚中书多久闷,恐霉而曝。”康熙皇帝一听,便知这是饱学之士,回京后颁圣旨赐逸士为翰林院编修衔。这个逸士就是朱彝尊。

  这民间传说是真是假,姑且存疑,但是朱彝尊应召入京为官,是确凿无疑的事儿。清康熙十八年(1679),时年五十一岁的朱彝尊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与纂修《明史》。

  作为梅里的近邻,朱彝尊与梅泾有不解之缘。在创作《鸳鸯湖棹歌》期间,他乘舟泛游濮院,借宿在濮九娘桥畔。这一夜,朱彝尊没有睡好,因为濮绸织机的声音搅醒了他的梦,从他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来(《鸳鸯湖棹歌》第75首):

  春绢秋罗软胜绵,

  折枝花小样争传。

  舟移濮九娘桥宿,

  夜半鸣梭搅客眠。

  朱彝尊写给濮院的这首诗,赞美了名扬天下的濮绸,并借此描写了清初濮绸生产的盛况。

  朱彝尊对濮院的人文历史相当熟稔,除了濮绸,还有西施与槜李、胭脂汇、聚桂文会、蛇蟠石……这些古代濮院的人文意象、人文标志,当入笔于一代文学大家的诗文之后,文化的魅力便穿越了时空,横贯了古今。

  在园中逛了一遍,小憩于娱老轩前,面对荷花池,想着心事。

  这时,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外地中年男子站在我面前,问道:“这是朱彝尊的故居?”

  我点头称是。

  他又问:“你也喜欢写作诗词?”

  我只是一笑。在竹坨先生的曝书亭,谈论自己的写作是会让人脸红的事情。

  他向园中望了一会,又转过身来说:“郑板桥与朱彝尊好像是同一时代的人,康熙年间的。”

  我一时无法确认,只知道郑板桥应该晚于朱彝尊。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与朱彝尊一样,都是有清一代的文艺大家。

  聊了一会儿,这个爱好文学的中年男子挥了挥手,走向四曲桥,走过荷花池,往曝书亭走去了。

  午后的曝书亭,太阳正好。只是,亭下已没有了敞衣枕石晒太阳的竹坨先生。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