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七星池与梅花石

2017年07月03日 08:29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范树立

  牡丹石

  吕留良是我国明清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也是一位在哲学、文学、史学、医学、书法等方面都有深厚造诣的著名学者。吕留良死后惨遭戮尸,家人被流放,著作被焚毁。

  辛亥革命胜利后,经吕氏家乡有关人士建议,为吕留良修建了纪念祠亭。

  据崇福镇上的有关传说,在大操场北面的东岳庙(现崇德初中校址)是吕氏的家庙,新中国成立初,这里还遗留下一些破旧的庙宇房屋。东岳庙最早建于崇德县衙东南一百步,明嘉靖年间一场大火烧毁了庙宇。后改建于城隍庙前市河旁,明万历中期迁移到演武场(大操场)北面。当时身为明朝王室宗亲的吕熯回乡后,将东岳庙圈入吕氏家园内,成为一座家庙。

  新中国成立初,东岳庙被改建为学校,取名崇德初中,后更名为崇德县中,为镇上最高学府。我在崇德县中读书时,东岳庙的庙宇房屋还基本保持原貌。县中的校门口较高,有近十步台阶。校门仍旧沿用原来的庙门,有两扇厚重的木板大门。进门后还有一扇高大的板门,两旁有两扇木栅矮门。木栅门东面是学校传达室,西面是体育用品室。进门后有一个宽敞的大天井,中间铺有整齐的石板,两旁植有花草树木,其中有两株造型古朴多姿的古柏,校园环境十分优美。天井左右两边各有几间厢房,东面有化学、生物和物理实验室,厢房的背面有几间教师寝室。西面有校医务室和总务处。走过天井是一个大礼堂,大礼堂原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古老的庙宇高大宽敞,两旁的飞檐古朴美观。室内的几根木柱粗大滚圆,每根都笔直挺拔。

  吕氏七星池旁边原先有一条小河,这河经蒋家弄流入镇上的古运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崇福市河拓宽,在蒋家弄与北桥交界处开挖出一座南北方向的石桥遗址,由此可以证实蒋家弄原先是一条河流。七星池的水应该与外界河流相通。后来蒋家弄的河流被人填埋,成为镇上的一条里弄。

  我在崇德县中读书时,学校西南面还有几个形状各异又相互连通的水池。最北面的一个池塘在城墙边,池塘周围种有树木,池塘内有不少小鱼小虾和青蛙。记得那时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常去池塘边钓鱼,春天还用自制的纱布小勺去捉毛毛鱼(蝌蚪),玩得十分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这几个被废弃的水池,就是吕留良家遗留的七星池遗迹。可惜,过了不久,就被人填平建造房屋了。

  原先在七星池西南面约十多米处,有一块珍贵的梅花石,俗称梳妆石,是吕留良的祖母郡主从王府带来的礼品。

  我小时候在操场西面的城隍庙夫人殿后面,曾看到一块三米多高,秀美繁孔、婀娜多姿的梅花石。梅花石原放置在一座四周雕刻花纹的方形石台上,是吕氏友芳园的遗物。清代诗人吴曹麟在《语溪棹歌》中写到:

  金谷平泉几野邱,友芳园里动人愁。

  多情一片梅花石,大雅堂前万古留。

  相传吕留良的祖父吕熯招郡马回乡时,淮庄王为了减轻女儿的思亲之苦,特赐给奇石一块,嘱女“见石如见父亲”。郡主将奇石放置在自己的梳妆房前面,每天一起床就可以看到这块奇石。

  清光绪年间,邑人画家沈伯云曾经为该石绘画,还作诗一首:“一角荒凉地,名园溯友芳。片云飞不起,曾待寿阳妆。”

  诗人朱家济题诗曰:“与梅两清绝,分携意若何。此意无人会,和苔眠绿莎。”

  如今在崇福吕园纪念亭前有一块崇德四大名石之一的牡丹石,系明代吕氏友芳园的故物。此石是吕留良祖母——城南郡主从王府带来的。

  牡丹石原来放在城南郡主的闺房前,是吕氏家中之遗物,因而此石十分珍贵。牡丹石仪态大方,俊秀英姿,石高2.2米,上下窄中间宽,全石有孔20多个,洞洞相通。

  晚清书画家沈伯云为牡丹石题诗曰:“历尽沧桑劫,繁华似旧时。使君风雅客,慎莫费胭脂。”牡丹石虽久经风霜,最终仍与吕留良先生相伴。

  在吕留良纪念亭东面有石马和石兽,这是吕留良祖父——城南郡马墓前之物。

  连日花村细雨霏,村家无事掩双扉。

  呼儿约伴西坟去,石马磨刀草又肥。

  这是清代诗人吴曹麟《语溪棹歌》中的一首诗歌,诗中描写的石马就是今日“吕园”中之物。睹物思故,不觉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