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沈昌均先生二三事

2017年06月28日 16:1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顾树华

  我与沈昌均先生的认识,始于一九七八年。那年,我刚从石门中学调入桐乡三中,我妻子被安排在濮院乡中学任教。她上班半个学期后,有一天,她告诉我,他们学校里有位慈眉善目的老教师,知识十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在教学上对她十分关心。但他孤身一人住在学校里,星期天吃饭也很困难,她准备星期天请他到我们家中玩玩,顺便请他吃顿中饭,我说很好。就这样,我们认识了。这以后,我们从初识到相知,到成为忘年之交。我了解了昌均先生坎坷的一生,家庭遭遇的不幸,了解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执著和热爱,更了解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宽容乐观的心态。一年以后,我妻子调入濮院镇小,昌均先生也住进了由乡中学为他在镇上安排的住所。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基本上每个星期天他都来我们家聊天。后来他离开濮院到屠甸中学、桐乡电大任教,因为交通不便,我们的联系少了一些,但他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濮院看望我们,我也会趁去桐乡开会、活动的间隙去看望他,一直到他离开桐乡去武汉为止。

  和昌均先生相处的日子里,我向他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业务上,也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现在回想起来,有几件事到现在印象还十分深刻。

  昌均先生一九五三年蒙冤锒铛入狱,被重判去青海服刑。当时他夫人钟先生携儿带女在上海工作。为了妻儿考虑,昌均先生主动提出与钟先生解除婚姻关系。后钟先生随工厂内迁武汉,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与厂内一位同事结为夫妻,共度艰苦岁月。一九八二年,昌均先生获得平反。钟先生专程来濮,看望昌均先生,我曾设家宴招待钟先生,席间,钟先生谈起往事,几度哽咽,倒是昌均先生劝慰钟先生。我记得,昌均先生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讲了自己的遭遇,说如果当年没有判刑,恐怕“文化大革命”也难逃劫难,说不定比在青海的遭遇更惨。他笑着对钟先生说,你看我气色很好,身体也健康,生活条件也不错,现在获得了平反,你应该高兴才对。说得钟先生破涕为笑。钟先生回去后,昌均先生告诉我,她这次来,一是看望他,二是想告诉他,她丈夫准备与她解除婚约,让她与昌均先生破镜重圆。昌均先生得知来意后,断然拒绝。他对我说:人家在我最困难时,接纳了我的妻儿子女,现在却要主动退出,我怎么能同意他们这样做呢?那是断断不行的。钟先生回到武汉后,与子女商量,决定把昌均先生接到武汉与子女同住,但昌均先生不愿影响钟先生的生活,再加上住在武汉水土不服,住了没有多少时间,就坚决要求回桐乡,直到钟先生的丈夫去世后,才再到武汉。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昌均先生的为人,他知恩必报,决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别人的生活。

  昌均先生每次到我家中,总是问起学校的情况,他心系教育,关心桐乡教育的发展,当他得知我校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后,十分高兴。他认为,学校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重点高中招生分数很高,学生基础很好,当然要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大学生,但像我们这一类普通高中,如果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能会力不从心,还不如定下心来,着力培养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为好。他向我介绍了当时办桐乡简易师范学校的情况,他的办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努力培养为桐乡教育服务的师资。当他听到我准备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并准备把新建的实验办公大楼命名为“行知楼”时,大为高兴,主动提出由他去请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著名教育家、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题写楼名。我喜出望外,因为段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教育改革,创造的“育才经验”在教育界享有盛誉。能得到他的墨宝是我们学校的大幸。虽然昌均先生与段老并不熟悉,但他的挚友、原桐乡简易师范学校教师黄礼芳先生却与段老稔熟,于是他就请黄礼芳先生转达学校拟请段老题写楼名的要求,段老欣然答应,不久就寄来了题词。一九九一年我校行知楼落成,这一年正好是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昌均先生又向我建议请段老来桐宣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体联系工作由他负责。我向教育局领导汇报后,局领导大为赞赏。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教育局领导亲自去上海接段老、黄老来濮院,昌均先生主动参与接待。第二天,突降鹅毛大雪,桐乡市各中小学领导冒雪来濮院,聆听段老报告,盛况空前,拉开了全市教育系统学陶师陶的帷幕。这一切,全凭昌均先生的古道热肠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后,昌均先生多次向我介绍他在桐乡简师开展学陶师陶的情况,谈到高兴时,会轻轻哼起“手扶着锄头除野草呀,锄掉了野草好长苗呀”的“锄头歌”。他介绍了当时简师师生共同劳动、开荒建校、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情况,特别是他冒着白色恐怖的压力,支持中共地下党开展活动,促使桐乡和平解放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受到一个爱国的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追求真理,身体力行的。我向昌均先生学习,积极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彻到工作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使学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昌均先生对我的帮助。

  昌均先生知识渊博,尤其对历史掌故十分熟悉,每次与他闲聊都获益不少。当他知道我喜爱苏东坡的诗词后,即将自己珍藏多年并加以圈点的《东坡乐府笺》(上下两册)赠送于我,我如获至宝。每当我翻阅这本书时,眼前就会出现昌均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他与著名画家岳石尘先生是至交,我初到濮院,就是他带我去拜访岳老的。以后他又经常带我去看望岳老,我从岳老那里学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作画的精神,也学到了两位老人执著、深厚、重情重义的感情。我记得当年岳老喜得孙女,他请昌均先生赐名,昌均先生却将这个任务给了我,面对这两位老人,我如何敢班门弄斧,坚辞不就。最后昌均先生与我一起商量给岳老的孙女取名“阳”,得到岳老和功立夫妇的首肯。当年岳老曾为我画了一幅扇面,我正愁另一面的书法请谁题写时,昌均先生看了后,马上就由他去请南社社员、著名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题写,原来郑逸梅先生与昌均先生曾是沪上一著名学校的同事,两人关系不错。几个月后,昌均先生把郑老题写的扇面送到我手中。这把珠联璧合的扇子成为我与昌均先生亦师亦友的见证,也成为我永远的珍藏。

  一九九九年,昌均先生去武汉定居,讵料第二年即因脑溢血而仙逝。我那一年退休后去北京,对先生仙逝一事一无所知,直到回濮院后始知此事。我与昌均先生相交二十年,最后连一封唁电都没有发出,这是我一生中的憾事。但我一直庆幸自己,有机会得识昌均先生,从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虽然昌均先生已离我而去,但他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