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斯冰遗韵

——钱坫篆书联赏读

2017年05月23日 13:5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高逸仙 

  清 钱坫 篆书七言联

  对联 纸本 130×31厘米君艺编号104

  款识:

  联文:“临事无疑知道力;读书有味觉身闲。钱坫。”

  钤印:白文方印“钱坫之章”。朱文方印“跳扁病夫”。

  鉴藏印:朱文长方印“与君一别十三年”。白文方印“庚申君匋重得”。朱文长方印“曾经钱君匋珍护”。白文方印“魏塘周士钊达斋氏小莲花室珍藏金石书画印”。白文长方印“观保汉藏”。(疑似,印迹不清)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十兰、篆秋、月光居士、阅音亭长,偶自署泉坫,斋名有篆秋书屋、吉金乐石斋、浣花拜石轩、十六长乐堂等,嘉定人(今属上海市)。钱大昕族侄,钱塘之弟。与钱大昕并称“疁城二钱”。

  钱坫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在舆地、训诂、经学、金石方面著述颇丰。尤工小篆,晚年右手偏废,左手作篆尤精绝。

  剖析钱坫,或可以从他那句自我标榜的“斯冰之后,直至小生”说起。小篆自秦代李斯在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创立后,于唐朝李阳冰处,得到复兴发展,影响深远。而钱坫的篆书,在熟谙“斯、冰之法”后,另辟蹊径,从三代吉金文字,与秦汉篆书中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突破口,从而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篆书风格。看来钱坫的自负是有底气的。

  藏于君匋艺术院的这件篆书七言联“临事无疑知道力;读书有味觉身闲”,创作于云纹蜡笺纸上,款识行楷“钱坫”两字,后有“钱坫之章”、“跳扁病夫”白朱印各一枚。

  由于蜡笺为熟纸,行笔较难掌握,而钱坫这件作品全联墨色温润而行笔缓慢有力,仔细看去,每一处收笔都有凝固的墨迹点,那是回锋时熟纸来不及吸墨而留下的痕迹,同时也是“笔力惊人”的见证。这种现象不经意中暗合了南宋学者陈槱在《负暄野录》中对篆书用笔的描述:“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善其妙。常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虽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所谓藏锋收笔,内力弥漫也。

  传世斯冰真迹多是镌刻在石头或木板之上,多是书写之后工人雕凿的痕迹,已不见笔意,线条的起止,用笔的圆与方早已不见,所以只能看其结构,后人若想体会前人用笔,只有通过对古人用笔的描述与碑刻来感悟。可见钱坫对李斯、李阳冰篆书的研究学习,确实花了大功夫的。

  乾嘉时期的学者,继承了清初求真务实之学的传统,致力于典章制度和古代历史研究,书家则皆喜爱收藏三代、秦、汉、唐物,以开阔自己的眼界,钟鼎铭文随之也成了学人书法取法的另一源头,通过对这些古代文字的搜罗,并融入自己的书法实践中,以求文字的天真烂漫、浑厚高古。

  出生于1744年的钱坫也不例外。他从1776年始游幕陕西,到1783年后宦游陕西各地,直至1798年手疾而归,前后在秦地二十余年。这一时期也是钱坫篆书由师法二李,到取法广泛的转变时期。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其在笔法上兼用小篆笔法,无迹为上,自然一法,一如这副对联的用笔,温润内敛且线条富有弹性,字间紧密,一气相贯,而不像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的篆书,用长锋羊毫模拟“金石气”。世之作篆者,学李斯者多流于板,法李阳冰者易流于妖,钱氏此联却无此病。学李斯能得其高古,学李阳冰则不流于妖媚,蕴含着深邃学问的钱坫篆书,无疑显得格外珍贵了。

  以一件作品体会钱坫篆书风格实在不够全面,但是,以一斑窥全豹,了解钱坫一个个体书家的审美取向,可以折射出整个清初篆书复古运动繁荣的社会状况,这正是全面认识钱坫篆书的意义。

  对联除了钱坫自用印两枚以外,另有收藏章五枚,右下角白文多字印:“魏塘周士钊达斋氏小莲花室珍藏金石书画印”,为清周士钊收藏章(周士钊,清末书家,字祥年,号达斋,斋号小莲花室,浙江嘉善人)。左下方白文长方印,字迹不清,余下三枚兼钱君匋收藏章:“与君一别十三年”、“庚申君匋重得”、“曾经钱君匋珍护”,一件作品连盖三枚印章,这在钱君匋其他藏品中也属少见,或可见其对钱坫作品的喜爱程度吧。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