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卖鱼桥旧忆

2017年05月17日 08:5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乐忆英

  卖鱼桥,原名众睦桥,俗名竹木桥,又称八字桥,旧时镇之鱼鲜聚于此,故人称卖鱼桥。位于乌镇中市,跨车溪市河,以前有桥联:“小泊长行,船影自随流水远;熙来攘往,市声何止卖鱼桥。”解放后拓市河时拆毁,1966年12月再次开拓车溪市河时,改建水泥桥,名曰“红卫兵大桥”,百姓则沿用旧名“卖鱼桥”。

  我家就在卖鱼桥西堍,称之谓西栅口,从我家再往西三四十米,就是乌镇中学。卖鱼桥东堍,每天坐着一个盲子,年纪大约五六十岁,手握一根竹杆,面前放一只碗,旁边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他每天坐在那里,嘴里还轻声哼唱着,调子拉得很长,也不知他是哪里人,在我听来,好像是一首凄凉的乞讨歌吧。有人说这个盲子不是全盲,影影绰绰的能看见人的,就有愣头青上前欺侮他,他挥舞着竹杆,追逐着,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于是得出结论,他确实稍微能看见面前的人影。虽然这个盲子不大会发怒,但此后我一直对他有点惊悚,路过卖鱼桥,总是很小心地走在最边上,尽量离他远一点。

  过卖鱼桥,是一个很大的白场,白场南首是轮船码头,这是小镇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窗口。白场东临公园,公园门口的那条道路两旁,长着十余棵又高又大的枫杨树,垂下一串串果子像小元宝,因此我们叫它元宝树。那时的公园不卖门票,谁都可以进去,而且除了大门,还有其他小径可以进入。公园大门朝西,往南是一条新辟的路,叫新华路,千余米长,一直到观前街的茅盾故居和修真观戏台。

  夏天,小学实行在家午睡,贪玩的我们不爱睡午觉,室外阳光灼灼,绿荫不多,就去公园玩。公园里有条河,河畔有杨柳树,我们偷偷地折些柳枝,学解放军,做成草帽戴在头上,当然,公园里也有人管,很凶的,我们跟他们打游击,他们到北面管,我们就去南面折。每个人戴着杨柳帽,一溜烟地跑出公园时,门口背着棒冰箱的老太,使劲地拿着木板拍打棒冰箱,“噼啪噼啪!”一边还高声喊道:“白糖棒冰哎!四分一块(根)!”口袋里没钱,只能朝她望望,然后咽口水往回走。在卖鱼桥上,见到中学朱校长陪着一个外国人,卷发、高鼻、蓝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外,他拿着一架照相机拍个不停。朱校长就住在我家前面的那排房屋,直对西大街。陆续有学生走过,朱校长顾不得头上的汗,朝学生直打手势,意思是让学生们快点走。学校每年都会排查吸血虫,给每位学生发红、黄、蓝数张小纸片,上面写着学生班级和姓名,一星期内必须将大便全部交完,因此每个学生手里都拎着一包大便,包装五花八门,有草纸、报纸、纸盒,甚至是桑叶、梧桐叶等,那老外大概没见过,对着学生手里拎着的很感兴趣,“咔嚓咔嚓”一连拍了好几张。

  夏晚,卖鱼桥上乘风凉的人挺多,都是附近的人,北栅口、西栅口的人家,干脆搬了长条凳到桥上,车溪河宽阔,有风,从河面上呼呼的吹过来,十分凉爽,至半夜,还有人从家里拿了草席和毛毯,往桥面上一摊,整晚睡在桥上。

  1979年,我小学毕业那年(当时的小学实行5年制),有一天傍晚,我拎着竹篮去西市河汏碗,蓦然见到河埠停着一条小船,船舱里坐着那个盲子,手捧着碗,“呼噜呼噜”地喝粥,听岸上的人说,这个盲子的家人来接他了。盲子脸上流露着舒心的笑,吃完,边上的人还给他一根香烟,原来盲子还会吸烟。船上的人都戴着乌毡帽,曾在课本上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头戴乌毡帽是绍兴农民的一个鲜明标志。此后,在卖鱼桥上再也没见到那个盲子。

  1981年8月31日,卖鱼桥东堍白场上,由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茅盾生前题写的“乌镇电影院”竣工开业,这是茅盾先生为故乡(桐乡范围)最后的题词。

  再后来,我家从西栅搬到了常丰街,从此很少经过卖鱼桥。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