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坚持学习研发的技术员,秉持工匠精神的调音师,厨艺精进的行政总厨……“五一”临近,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日子里,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和故事

他们身体力行,谱写一曲曲劳动者之歌

2017年04月28日 08:51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周玥 朱方红 见习记者 沈晓洲 文/摄

  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社会的财富与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或许你已决定背起行囊放下烦恼去旅行,或许你归心似箭将踏上返乡旅程,但请不要忘记,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默默坚守在岗位上,以匠人之心,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真谛,诠释劳动的价值。他们身体力行,谱写着最美劳动者之歌。

  今天,我们记录下身边这些朴实的劳动者,捕捉这些各行各业佼佼者的闪光点。让我们走近他们,一同来感受桐乡劳动者的力量。

  人物名片: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周建恒

  职场感言:对于研发工作,贵在不断学习、持之以恒。

  一个“工人发明家”的光荣与梦想

  周建恒在车间一线。

  当捧回“嘉兴市工人发明家”奖杯那一刻,周建恒有些恍惚。那个刚从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踏进工厂的自己仿佛还在眼前,近10年的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工艺员蜕变为科技研发“多面手”。对于职业的专注让他褪去青涩,赢得了掌声和荣誉。

  周建恒是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在同事眼中,他设备调试和维修水平一流,从产品质量提升,到设备自动化改造,再到新工艺应用,他组织完成了大量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中还攥有5项发明专利和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仅去年就拿下了3项发明专利,是名副其实的“工人发明家” ,也是公司的新生工匠力量。

  接过科研“接力棒”

  不仅“接的稳”而且“跑得快”

  2008年,新澳集团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挤满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中的每个人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都感到格外兴奋,周建恒也不例外。不过没过多久,当周建恒汗涔涔地从车间跑回这间办公室时,留下的人却寥寥无几。

  “既然选择留在这里,那就沉下心来学习。”艰苦的工厂车间实习吓跑了很多大学生,周建恒却把它当成一次亲身实践理论知识的好机会。在车间实习期间,他一有机会就和老员工交流,此外还阅读大量资料、测试机器……周建恒说,只有利用各种机会抓紧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当你意识到退步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退后一万步了。”这是周建恒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他而言,上升的空间在于不断的积累。白天时间不够用,那就晚上学,见缝插针地学。这种不断摸索、刻苦钻研、自我加压的责任感,让周建恒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能手,他的技术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2011年,周建恒的努力被公司总工程师陆卫国看在眼里。陆卫国觉得这是个“干技术的好苗子”,他倾囊相授,带着周建恒跑车间、抓科研。

  强将手下无弱兵。从陆卫国手里接过的“接力棒”,周建恒不仅“接的稳”而且“跑得快”。 2013年,由周建恒首创的一种“免定型的强捻纱生产方法”让他的科研能力更获赞誉。

  这种“免定型的强捻纱生产方法”改变传统的蒸汽蒸纱,引入蒸纱罐,通过持续的补充热蒸汽,使得蒸纱罐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70℃,提高了定型效果。经过多道工序,可有效降低纱线表面回潮率的问题。这一工艺的改进,大大减轻了工人工作量,更让公司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从单打独斗到带动团队

  他的科研梦一以贯之

  “周工,我请教你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原料?”

  “周工,你赶紧过来,快来帮我看看……”

  在周建恒的微信上,咨询问题的人不少,很多年轻的工艺员很信任他,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跑来问他,而周建恒也耐心答疑解惑。此外,他还常常“上门服务”,跑到车间为工人讲解工艺要点。

  经过多年锤炼,在大家眼里,周建恒已然是一名年轻技术“小专家”了。

  在周建恒身上, “踏实”和“创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同时存在。作为技术人员,周建恒认为创新源于对职业执着和责任感,多观察、多思考是日常工作中必须的。去年,公司成立了新澳纺织技术研究院,这让周建恒有了更高水准的研发平台,和20余名“队友”埋头钻研。

  从科技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到应用,研发工作复杂且漫长,周建恒虚心请教师傅。对于申报工作中关于毛条处理、后整理、染色处理等涉及到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的专业领域,他的请教电话甚至还打到了企业负责人的手机上。

  去年,是周建恒收获颇丰的一年,由他主导的3项发明专利申请成功。

  5项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包括“一种纱线车间温湿度自动循环调节系统”、“一种超轻纱线的纺纱加工方法”、“一种细纱机上使用的粗纱托杆装置”……谈到这些年来所收获的科研硕果,周建恒显得轻描淡写:这些都是公司这个大平台给他的机会,他能做的便是保持对公司和职业的忠诚。

  人物名片:嘉兴温克尔曼有限公司钢琴调音师倪丙占

  职场感言:三分靠天分,七分是努力,才能干出别样天地。

  用耳朵追逐最美琴音

  倪丙占正在调音。

  可以把耳朵叫醒的工作是什么?调音师算得上一个。

  在屠甸镇,有这样一名调音师,他并非科班出身,却凭着一股孜孜以求的韧劲,从装配学徒工干到调音师,再晋升为管理人员。10多年来,他本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和执着,干出了别样天地。

  最近,他还被赋予了新荣誉——“2016年度桐乡市优秀青年工匠”称号,他的名字叫倪丙占。虽是一名“80后”,不过在调音师这个行业里,他已是一名“老司机”了。

  从装琴到调音

  他诠释着什么是“笨鸟先飞”

  倪丙占第一次接触钢琴,源于一次偶然的面试机会。当时,老家在山东的倪丙占,偶遇青岛一家钢琴厂正在招聘钢琴装配学徒工。虽然从没跟钢琴打过交道,但他需要一份工作,由此进入了该钢琴厂。

  钢琴的总装工序很颇多,从装配,到机件整理,再到用调音工具来测试音准、音色……慢慢地,在装配过程中,倪丙占开始对钢琴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次,几位老师傅为了一架钢琴的装配问题头疼不已,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年轻的倪丙占发挥专业技能,装配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他用心学习,虚心求教,从一个钢琴总装工序学徒成长为熟手技工。在日常工作中,倪丙占对钢琴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后来,他还在空闲时还专门观察老师傅调音的手艺。

  不过,连倪丙占自己也没有想到,要做一名优秀的调音师如此艰难。“成为调音师后,除了学习钢琴调音技能外,还需接触不少国外专家,虚心请教。”倪丙占说,刚开始还觉得这份工作很新奇,后来却觉得十分枯燥。

  身为调音师,工作时段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辨别钢琴音色,导致倪丙占的耳朵出现了异样,不仅脸部发肿,而且耳朵也肿得难受。

  终于跨过这道坎,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倪丙占坦言,做一名优秀的调音师没什么捷径。对他而言,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笨鸟先飞”。

  不依赖音准仪

  他用工匠精神传承工艺技术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把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将它做到极致。

  倪丙占告诉记者,钢琴作为一样西洋乐器,300多年来,虽然经历了无数工匠的打造,但除了外观之外,其内在的杠杆原理却是亘古未变。钢琴的这种魅力,吸引着他不断在调音工作中精益求精。

  现在很多钢琴调音师都依赖电子音准仪器,既省时又方便,倪丙占却坚持用手触摸、用耳朵倾听。在车间里,倪丙占一手握着调音工具,一手不停地敲打琴键,一次、两次、三次……循环往复,去倾听稳定音、分音。

  别人可能用10秒就调完音,但倪丙占却要用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这样调音既耗时、耗心,又耗精力,却能将琴音调得更准。”倪丙占说。

  从第一次接触到钢琴,到成为调音师,已有10多年。2012年,他到嘉兴温克尔曼有限公司工作,既是管理人员,也是年轻的调音师傅。这些年来,在倪丙占手里进行调音、整音的钢琴不下10万架。

  值得一提的是,倪丙占还为企业的签约合作钢琴家,进行大型钢琴独奏音乐会的调音工作。

  如果说日本的“匠人精神”凝聚在毕生只为做好一块寿司上的话,那么在调音领域,这种精神就体现在花8小时动一根琴弦,只为调出更准的琴音,更懂得钢琴的“喜怒哀乐”。

  正式秉承着这份“工匠精神”,倪丙占影响着他所带的每一位学徒。

  人物名片:梧桐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行政总厨诸顺法

  职场感言:做菜不在于炫目的技艺、花俏的调味,而是要真正呈现出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30年,做出本真食物好口碑

  诸顺法正在厨房工作。

  临近“五一”假期,梧桐大酒店行政总厨诸顺法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快了。

  “29号吗?我看看还有没有位子。”尽管假期还没开始,但不少老主顾已开始跟他提前预约,可容纳200人的就餐区域,“五一”期间的订座已近饱和。

  这意味着,诸顺法和同事们又要开足马力准备菜肴了。虽说已是“总指挥”,可拿起锅勺“上灶”,依然是他的日常工作。

  一盘红烧鳝丝、一碗菊汁蟹裙羹……在这竞争激烈的“舌尖”战中,他用30年潜心淬炼的厨艺撩拨着挑剔食客的胃,笼络着新老主顾的心。

  一盘红烧鳝丝

  把食客的胃牢牢抓住

  诸顺法当厨师已有30个年头。1991年,当桐乡唯一一家高档酒店梧桐大酒店开业时,参加工作仅一年的诸顺法被聘请到餐饮部工作。凭着精湛的厨艺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今的诸顺法已是餐饮部副经理、行政总厨。

  做一个好厨师,是他的职业选择。由于虚心好学,他多次被派往广州东方宾馆、杭州西子宾馆等星级酒店学习粤菜、杭帮菜的制作技艺,在学习和实践中累积着经验值。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1年10月,在上海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的各国嘉宾前往乌镇考察,此时已厨艺大涨的诸顺法接到任务,带领团队负责接待贵宾就餐。

  “从没有接待过这么高规格的宾客,光设计菜单和准备材料就花了2个月。”诸顺法对这次“硬仗”印象深刻,为了在宴席上不出差错,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为了更好掌握各国嘉宾的饮食习惯。时隔多年,虽已记不清具体每道菜式,但这次接待任务的圆满成功依然让他深感欣慰。

  保持愉快的心情,享受烹饪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诸顺法把对做菜的热情投注在一道道美味佳肴上。每个月的新菜品研发,成了诸顺法吊牢宾客胃口的一大法宝。

  “菊汁蟹裙羹”就是由他研发的一道接地气的名菜。诸顺法创新性地将桐乡特色茶饮菊花茶用作汤汁,加以蟹粉、甲鱼裙边和鱼圆,既有菊花的清香,又有螃蟹、甲鱼和鱼肉的鲜味爽嫩,这道菜因此被评为了中国名菜。

  创新菜式广受好评,可诸顺法的重心还是放在接地气的“土菜”上。“做菜不在于炫目的技艺、花巧的调味,而需要将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最理想地呈现出来。”

  诸顺法的红烧菜式可谓一绝。一众老主顾光顾,常常要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诸顺法亲自下厨才作罢,“为什么你做出来的红烧鳝丝就这么好吃?”或许是因为菜式简单,才能让人吃到最真实、不加修饰的至上美味。

  厨艺要精进

  管理更要“以技服人”

  作为行政总厨,诸顺法负责整个厨房的管理协调工作。500多平米的厨房,成了他每天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

  “我们酒店年份长,硬件设施陈旧,那么我们就要在菜品的质量和口味上下功夫。”在诸顺法看来,要留住顾客的胃,就要把好厨房这道关。

  尽管他的办公室和厨房只有一墙之隔,可每到中饭和晚饭开市期间,他始终待在厨房里,现场监督和指导厨师们工作。根据顾客需求,诸顺法会定期召集厨师讨论和研究新的菜式,还把自己从各地学习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要让人信服,首先自己的技艺要过硬。”看到厨师有不足之处,他常常自己动手,边做边讲解给厨师听。在诸顺法的左手食指关节处,一个老茧显得特别扎眼,“这是在切菜的时候,拿手抵的,磨掉了还会长出来,没办法。”

  在厨房管理上,巡查厨房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为了搞好厨房卫生安全工作,有着多年烟龄的诸顺法早已带头戒了烟,多年来他再未抽过烟。

  在厨房的设计更新改造中,诸顺法推行全面实行5S管理。他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术,做好传、帮、带等培训工作,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烹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厨师。多年来,他带了徒弟10多人,其中高级烹调师3人,中级烹调师4人,使酒店在桐乡餐饮市场上树立了较好口碑。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