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守望老桐乡

2017年04月12日 08:25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徐盈哲

  老梧桐的第一个女理发师

  在桐乡市区庙桥街,有一间开在居民楼里的理发店。它不像大街上那些随处可见的造型设计屋一样,总是播放着热闹的音乐招徕生意,也不靠新潮华丽的门面装修吸引过路行人的眼球。这家理发店面积仅有10多平方米,门口连一块像样的店牌都没有悬挂,但小店却总是顾客盈门,只因这里有一位在桐乡称得上业界元老的理发老师傅。

  这位老理发师名叫吴丽芬,今年已经73岁了,距离18岁第一次走进理发店当学徒已过去了整整55年。

  “我可是咱们店里第一位女理发师呢。”回忆起刚刚入行时,吴丽芬言语间带着自豪。在那个男理发师相对比较普遍的年代,不少顾客起初都对这个小姑娘抱着怀疑的态度。为了让顾客们更快地接受自己,吴丽芬可没少下工夫。

  下了班只要一有空,吴丽芬便会在家苦练基本功。她对我说:“长时间拿剪刀手抖会影响剪发效果,我就每天晚上坚持点一炷香,拿着理发工具模拟剪发过程练腕力。”

  学会了基本剪发技巧之后,吴丽芬又把眼光瞄准了难度较高的烫发,连出去旅游都不忘去大城市的理发店“偷师”。后来,理发店将员工做了分配,并新开了一家凤凰理发店,吴丽芬便因着颇受欢迎的烫发手艺而被调往了主打烫发生意的新店。

  几十年间,吴丽芬积累了一大批的忠实粉丝。如今,从理发店退休之后的吴丽芬仍然名气不减,不少老顾客认准了这位老理发师,纷纷找上门来帮衬生意。

  “吴师傅理发手艺好,价格公道,我们老年人的喜好她都了解,快20年了我从没换过理发师。”老顾客殷洪勋刚刚理完发,也加入了聊天。他说,吴丽芬常常会专程为了顾客的要求早起理发,平时也总主动打电话帮忙合理安排剪发时间,有时候还会精心准备饭菜招待来不及吃饭的顾客,真正把顾客们当成自己的老朋友,让大家倍感贴心。

  退休之后子女们都劝她该休息了,可吴丽芬却始终放不下那些认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她总说:“很多老顾客都不习惯新式的发型店,总不能眼看着他们失望,只要还能拿得起剃刀,还会一直做下去,也能多点机会和老熟人聊聊天、联络感情。”

  修鞋匠——传统手艺的守望者

  提起修鞋匠,这门完全靠手艺吃饭的传统老行当,曾经非常热门。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只有小巷路口的修鞋匠,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成为见证一座城市新旧交替的文化标志。

  每天清晨6点多,市区南司弄口总会准时摆出一个修鞋小摊,摊主是住在附近武庙街上的居民刘爱珍,在这巷口摆摊修鞋已有十多个年头。

  尽管刘爱珍今年已是80岁高龄,娴熟的修鞋技术可丝毫没有受此影响。住在附近的街坊邻居总会过来帮衬生意,也有一些顾客专程找上门来请她修鞋。

  涂胶水、细细粘合、打上一圈鞋钉……仅仅几分钟时间,刘爱珍已将一双多处脱胶的凉鞋修补完成了。“我是听朋友介绍过来的,走了好几条街才找到这里,果然补得很牢固,价格也便宜。”拿着修补好的鞋,顾客王琳娜满意地说。

  刘爱珍说,年轻的时候跟着婆家人整天和鞋子打交道,手工制鞋、纳鞋底这些老手艺她通通都会。后来,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定做鞋子的生意却日渐冷清,刘爱珍和丈夫不得不马上添置了机器和工具,转做修鞋生意。丈夫去世之后,刘爱珍就把修鞋摊摆在了离家不远的南司弄口,一直摆到了现在。“如今大家都到商店买鞋,以前那些手艺好多都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刘爱珍一边麻利地缝补着运动鞋,一边带着惋惜的口吻说道,就怕以后连这个修鞋摊都会无人问津了。

  家住南门直街的老鞋匠陆海章也有着和刘爱珍同样的烦恼。“现在每天都只有几笔生意,有时候往往只能干坐着空等半天。”陆海章说。

  在陆海章的修鞋铺里,南墙架子上放着制鞋用的大大小小的鞋模和各类工具,可因为长期不使用都积满了灰尘。

  今年69岁的陆海章从小便跟着父亲学做鞋、修鞋的手艺,经营鞋铺也有50年了。以前每到秋季,人们都会到店里来做棉鞋过冬,生意闹猛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个好几千元钱。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定做鞋子,来店里修鞋也大多是一些老顾客。

  陆海章说,尽管眼下生意冷清,但他仍然希望能有机会将这门手艺传下去。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迟早要退休,要是有年轻人愿意学,喜欢手工补鞋的老顾客们今后也不用愁找不着修鞋的地方了。

  乐器“玩家”宋广西

  装修用的地板废料、吃剩的椰子壳、捡来的桂花枝条……这些生活中被我们遗弃的“垃圾”,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民族乐器,而这个“变魔术”的人便是庆丰社区的民乐爱好者宋广西。

  老宋的工作室面积不大,但个头不一、形状各异的民族乐器占据了大半空间。为了防尘防潮,每做好一件乐器,老宋都会很宝贝地装进布包摆放好,一有空便会拿出来摆弄一番。

  今年68岁的老宋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把二胡做成功时的兴奋劲。“那时候娱乐活动不多,偶然听到有人拉二胡,觉得特别新奇。”宋广西告诉我,每次听到有人在拉二胡,他总会跑去“偷师”,还梦想着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可一把二胡的钱对于当时才十几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因此,他花工夫找来竹筒、蛇皮等材料,在用糯米粘合的情况下,竟然真做成了。

  后来,老宋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一边学习乐理知识,一边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乐器。退休之后,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他更是“琴”不离手,整日躲在工作室里拿着工具敲敲打打。

  一次,老宋在电视音乐节目里听到用大阮演奏的乐曲,低沉圆润的声音让他着了迷。说来也巧,那段时间老宋正好从一位朋友那里得到了几件淘汰的旧家具,这是做琴箱的好材料。他便照着电视里见到的大阮模样画好草图,开始动手制作。“琴杆是用废弃的实木地板原料,琴轴用的是桂花树枝,音孔则是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上的塑料,我还用尼龙棒做了一个拨片。”老宋边弹奏曲子,边向我介绍,这把大阮几乎全都是用废弃材料制成的,花了不少心血反复修改才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除了在家摆弄乐器,老宋也乐于将这些心爱之物与朋友们分享。这些年来他制作的各类乐器,其中有三分之一都送给了朋友。

  如今,老宋成了庆丰社区菊韵剧社里的老面孔,他常说,自己做的乐器演奏起来更得心应手。自制乐器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平时拉拉二胡、听听曲子能陶冶情操,心态也会变年轻。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