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清明时节话赛船

2017年04月10日 09:3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赵明煜 

  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船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外出购物时主要的交通和运载工具。千百年来,由此而生发的摇快船比赛便成了江南水乡人民一项富有激情的竞技活动。

  乌镇民合村在清明节前后也有赛船的风俗,俗称摇两橹船。赛船活动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村一条船。比赛地点选择水面开阔,河岸平直无兜曲的河段上进行。在我很小的时候,村上的年轻人每年清明节前搭好两橹船进行演练,或与邻村的两橹船进行友谊赛。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也参加了村上的赛船活动,充当一名扳头桨选手。这次赛船以后,村上再也没有发起过此类活动。

  参加比赛的船一般选择村中船底呈流线型、船体灵活的农用木船。赛前先将船棚卸除,在前舱和船头间右侧按上桨床,上架两桨,有头桨、二桨之分。船桨是块上端约四十厘米,下端约五十厘米,高约六十厘米,下薄上厚的梯形木板,上书“顺风大吉”四字。稍窄的一头装有一长木杆,木杆顶端有一横柄。木杆中间套一个由牛皮制作的绳圈,绳圈套在桨床的支架上,以桨床为支点,桨柄为力点,桨叶在桨柄一前一后地扳动中进行。船梢支两橹,一右一左,右侧为大橹,一人撑橹,一人拉绷;左侧小橹,俗称挨橹,撑橹、拉绷由一人操作。

  参加者均为摇船技术上乘、水性好、力气大的青壮年,每船人数相同,均为八人,一人撑大橹,一人摇小橹,两人扳桨,其余四人轮流拉大橹绷绳。撑大橹者不必花很大气力,主要把握船前行的方向和橹板吃水的深浅,起到指挥者的作用。拉绷者需要用大力气,力气的大小直接影响行船速度,所以一般每人只拉十八绷(即十八个来回),马上由预备者接替,犹如接力赛跑。中舱垫有厚厚的稻草柴,一人拉完十八绷,跳入舱中休息,一人接替继续拉,如此往复。当船摇动时,由撑大橹者用左脚后跟与艄板有规律地相击发声作为统一号令,船在参赛选手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统一推扳中飞速前进。

  赵家园几个自然村之间的比赛起点在茅公桥前的十字漾,终点一直到沐恩桥南与董家桥港交汇处,全长600多米,以先到终点者为强。比赛时,村中男女老少聚集两岸,呼号助威,喊声震天,场面蔚为壮观。

  清明节那天,人们摇着两橹船到乌镇,在市河中与来自各地的两橹船进行竞赛,或摇到含山参加“蚕花庙会”,在含山塘中竞相比拼。那时,并没有竞赛组委会,来自各地的两橹船,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在同一条河道中相逢,便各自铆足劲头暗暗较量一番,引来两岸民众驻足观看。

  清明赛船源于养蚕,是蚕桑生产在文化层面的一个掠影,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养蚕息息相关。当蚕宝宝饲养到吐丝结茧前几天,俗称“吃老蚕”,饲叶量大增,经常会遇到桑叶不够吃的情况,这时蚕农必须及时去外地购买桑叶,而当时的交通工具是船,若路远,桑叶在船中存放时间过长,因“蒸”性(发热)很大,发烫而变质,俗称“着了”,蚕宝宝吃后反而受到毒害。而蚕宝宝是一时一刻也不能挨饿,一旦挨饿产量就会下降,所以民间有“买叶似救火,一刻也耽搁不得”的说法。买到桑叶后必须赶快返回,越快越好。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必须摇着两橹的快船出去买桑叶。会摇快船便成了蚕乡青壮年男子一项必备的技能,经过长期自发演练和比赛,逐渐形成了摇快船的习俗。

  清明赛船,表面上看是一项娱乐活动,实际上是养蚕前夕的一项预习和演练,对于蚕桑生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