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他是牮屋匠

2017年02月22日 08:5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罗佩英

  如果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也许我不会进入他的家,如果没有听他谈起他引以骄傲的行当——牮(jian)屋,我是绝不会相信,眼前这个蜷缩在床上的耄耋老人,曾经也有过辉煌的时光。

  他,叫张吉明,今年85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有他的“牮屋”项目。于是在2008年8月10日,我和同事来到了乌镇南大街219号,在斑驳的木门前轻叩,稍后,随着“吱嘎”的响声,门开了,一个老太太探出头来。我忙上前说明来意。

  “喏,他在的。”老太太转头指向屋内。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蜷缩在临门而搭的床上。

  “今天上午刚出院,你们看他的腿还这样肿着。”老太太意示我们看。

  “好多了,好多了。”老人见我们进屋,一边说着,一边迅速从床上坐起来。

  “他们到医院来看过我。”老人告诉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荡漾着笑意。

  “从前那房子都是木梁结构,年代久了容易倾斜,所以要加以纠偏,也就是‘牮屋’”。

  老人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就滔滔讲开了。

  “‘牮屋’有‘土牮’”和‘洋牮’,其实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一般是卸除老屋顶上的瓦片后,凭牮屋匠丰富的经验目测判断,在梁柱上选好几个受力点,用绳索加于牵引纠偏,最后用特殊的方法加以固定原来倾斜的屋架。”

  老人说着用手搬动了一下自己粗肿的病腿。

  又说:“牮屋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有察、卸、牵、固四个过程。如果你们去落实一处破房子,我可以操作让你们拍下来。”

  老人怕我们不相信,期盼着我们的答复。

  “真的,能行的。”老人激动的双眼闪烁兴奋的光芒,与这老屋不协调。

  说实在的,看着床上风烛残年的他,能走下床已是奢望。而为了让老人开心,我们答应他,等他身体好了,去找房子拍摄。

  趁退出老屋的同时,我环顾室内,只见牮屋用的耙、脚架、麻绳、錾子、剁斧、楔子、铁锤,杂乱无章,似乎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横七竖八地倚墙躺着,占去了很大的空间。是老人无力再去整理,还是老人有意与它们朝夕相处,共居一室?我是无法猜想的。但从老人那兴奋得闪亮的眼神中,我却看到了累积文明和进步的智慧百姓,他们曾为后人点亮过无数盏灯。

  一个牮屋匠,书写着许多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含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