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关于万担桥的掌故

2017年02月08日 09:23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钟景才

  梧桐街道境内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叫丁家桥港,南起灵安港,北至京杭大运河,以前流经百桃、城南和梧桐三乡,现在因市区不断扩大,成了市区内的一条河流。

  万担桥横跨丁家桥港,坐落在原城南乡城南村与百桃乡醒农村之间,桥东有一小村名叫后园兜,桥西的村名就叫万担桥,现在这里是中华路与永兴路交汇处,属于桐庆小区。2015年的《桐乡年鉴》上有一幅《桐乡市城区图》,标示得很全面,新老地名均有,在密密麻麻的新地名中居然还标着“万担桥”这个老地名。

  关于万担桥名称的来历,很值得说一说。原来这里并没有桥,只有一个土坝。这个土坝方便了河东河西村民的来往,但阻断了南北交通,坝北面的村民摇船要上南,或者坝南的村民摇船要落北,必须绕道西边的康泾塘或者东面的南永兴塘,非常不便。怎样既方便河东河西的村民,又方便坝南坝北的村民呢?唯一的办法是造一座桥。但造桥是大工程,要花费很多资金,而且首先要挖掉土坝,挖土坝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以前都是独家独户干农活,农民没有这么多闲工夫,而且组织起来也很难,这让附近后园兜、东山桥一带的村民犯了难。有几个沈姓的农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在土坝边上立了一块木牌,请一位先生在上面写了几行字:“此处要造桥,将来成大路。过往青壮年,请挑一担土。积善无大小,胜念阿弥陀”。木牌旁边放一副担子、一把铁耙。过往行人看见了,都主动停下脚步,挖一担土挑到河岸上,日积月累,土坝越来越小、越来越低,而过往行人自动挑土帮助造桥的善行,也越传越远,后来终于传到桐乡县城的县太爷耳朵里,县太爷也被感动了,带头捐助廉银,一呼百应,募集了建桥的资金。一年后,一座三孔石平桥终于在丁家桥港上建起来了。落成之际,老百姓请县太爷取一个桥名,县太爷说:“这座桥是老百姓一担一担挖掉了土坝后建起来的,就叫万担桥吧!”于是,万担桥就这样被叫开了,一直沿用到如今。

  2005年,城区扩大,这里筑了一条大马路,叫中华路,石桥被拆除后,建了一座大桥,仍名万担桥。现在,人们在桥上走过,很少有人知道这桥名的由来,但住在附近拆迁房的原住民,只要是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沈林松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当初想办法让过往行人挑土帮助建桥的人中就有他的祖父。按照年龄推断,万担桥应该建于100多年前的清末或者民国初。

  丁家桥港长约二十里,自南而北共有十二座桥,分别是道行桥、油车桥、水眼桥、李文桥、万担桥、东山桥、朱家木桥、太平桥、亭子桥、同管桥、壮娘步桥、丁家桥。万担桥建成,土坝铲除,丁家桥港全线贯通,方便了南来北往的人们,有人将这十二座桥依次编了四句顺口溜:“道行油车水李文,万担东山木太平,亭子同管娘步丁,一橹扳梢到嘉兴。”出了丁家桥,就是京杭大运河,轻轻推一下橹梢,船头向西,就通向石门,用力一扳,船头向东,就通向嘉兴。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