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他们的年,很温情

2017年02月04日 09:28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孙怡 朱方红 周玥 陈为民

  有一种团圆叫回家过年

  曹文学在准备饭菜。本报记者孙怡文/摄

  如果要为春节找一个关键词,那么“团圆”肯定高票中选。

  对许多在外求学、工作的桐乡人来说,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一件事。

  18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车程,从宁波江北区到桐乡乌镇,这是曹文学每年不变的回家旅程。“无论身处何方,一定要回家过年。”曹文学笑着告诉记者。

  20多年前,因为事业,曹文学带着妻子举家搬迁到了宁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曹文学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宁波话,在宁波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在他心里,“家”始终未变过,那就是桐乡。

  “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电话就一直没有停过。”曹文学的言语里听上去像带着一点抱怨,却充满了浓浓暖意。他说,母亲在电话里提醒他们收拾东西时不要丢三落四。在车上,更是一会儿一个电话打来,要他汇报路上情况。

  深海鱼肝油、蜂胶、带鱼、梭子蟹……曹文学的后车厢里被装得满满当当。“梭子蟹和带鱼都是一早我在宁波菜市场里买的,新鲜得很,都是给妈的。”曹文学口中频频提及的母亲,其实是他丈母娘。

  “自己妈妈早就不在了,特别想念小时候与妈妈一起相处的日子,对丈母娘就跟自己亲妈一样。”他说,“家”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有着巨大的引力,无论天南地北,即使日夜兼程赶路,也要回到桐乡,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

  长年在外,曹文学很珍惜春节与家人团圆的时光。除夕那天,在曹文学的丈母娘家里,丰富的饭菜摆满了一大桌。

  “文学,你们回来了,就等你们开饭了!”听着丈母娘久违的唤声,曹文学心里瞬间就温暖了、高兴了、明亮了。

  陈酿启封,一家人齐聚落座。“姆妈,我敬您一杯,祝您鸡年身体健康。”曹文学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跟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是我最开心的事。”曹文学说完,跟小舅子又干了一杯。他说,热闹才是年,团圆才是年。

  今年,在曹文学一家的年夜饭中,有着一项特殊的安排。

  “我女儿在澳大利亚定居,来回路费太昂贵了,大年三十,我们要一起视频,在视频里团圆。”曹文学说着掏出包里的IPAD。

  “妹夫,你好像胖了……”

  “哈哈哈……”

  视频的两头,发出阵阵笑声。曹文学则举着IPAD,乐呵地合不拢嘴。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生活、聊事业、聊孩子、聊家里的那些事……简单的言语,简单的对答,对于久居他乡的人来说,却是最渴望的幸福的过年滋味。

  有一种年味叫新春大戏

  

  在凤鸣街道新农村村,村民在看戏。本报记者周玥/文陈为民/摄

  新春佳节,年轻人和小孩子各有各的玩法,那么老年人怎么玩呢?在桐乡很多镇、街道,老人们都忙着看大戏。

  “快点快点,看戏去喽!”1月30日中午12点多,崇福镇店街塘村78岁村民周美莲催促着女儿拿上条凳,坐上三轮车,去村文化礼堂戏台前“占位子”。

  赶得正巧,俩人刚在戏台前挑到好位置,悠扬婉转的唱腔随即响起,越剧《狸猫换太子》拉开了大幕。上百名村民和周美莲一样,“赶场”听戏来了。

  来得迟的村民,没赶上好位置,索性站上三轮车上或是一旁的台阶上,人群把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

  大戏一开演,村民们立刻就安静了下来。一些年龄稍长的村民还跟着曲调哼了起来,几位年轻村民则掏出了手机,记录下这人头攒动、欢欢喜喜的景象。如此热闹的场景,已从大年初一持续至今。

  看戏,是农村过年的必备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在店街塘村,为了让村民能在家门口看上大戏,经村委会牵头,村里的10个“经济能人”纷纷自发解囊,你包一场,我包一场,请来专业越剧团为村民演出。

  大戏从年初一唱到年初五,白天晚上各演一场。演出的都是经典越剧曲目,有《文武状元》、《双皇结亲》、《五女拜寿》、《打金枝》等,让村里的戏迷们大饱眼福。

  “为了让大家过年开心开心,我们出点钱也很高兴的。”村里做地质勘测工程的老板唐世兴说,这几年村里环境变美了,百姓生活富裕了,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我们也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村民看戏,企业买单”的形式,已在店街塘村延续多年了。

  每天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半,晚上6点半到9点半的两场越剧演出,让文化礼堂成了个小剧场,场场戏都爆满。

  自2012年开始,村里就采取由企业或私人赞助的方式,邀请杭州、绍兴等地剧团来唱大戏,大人带着孩子,老人拉着老人,一台台戏把人情给拢起来了。

  大戏开演以来,演的都是村民爱看的经典剧目,很多村民搬着凳子来占位子,甚至连戏台两侧都挤满了观众。村民们或驻足、或交谈,几条小狗也贴着人追逐嬉闹,款款曲声伴着村民的欢笑,由550平方米的戏台飘向远处,为新的一年添上一抹亮色。

  记者了解到,2013年以来,桐乡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培育,量质并举建设文化礼堂和培育礼堂文化。截至2016年底,桐乡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90家,覆盖率超过50%。

  随着这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文化礼堂兴起,文化的传承绵延到乡村的角角落落。

  有一种年俗叫拜丈母娘

  年初一,吴月庆拜望丈母娘家。本报记者朱方红文/摄

  在丰子恺笔下,曾描写过这样的过年情景: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

  与丰子恺故乡相邻的河山镇,年初一也有个过年习俗:女婿带着妻子儿女上门拜访丈母娘。

  市民吴月庆夫妻的老家都在河山,对于“年初一拜丈母娘”的过年习俗,他们很熟悉。“结婚15年来,年初一拜丈母娘都成‘规矩’了。”虽然,吴月庆一家已搬到桐乡市区居住多年,但每年大年初一,他带妻儿回丈母娘家做客的习惯从未改变。

  1月28日大年初一这天,阳光灿烂,吴月庆开着私家车赶往丈母娘家,后备箱里放着前几天就已准备好的保健品等新年礼物。

  到了丈母娘杨新梅家,吴月庆刚停下车,热情的小狗就从主人家的屋里跑出来迎接,而此时正在灶头间里张罗午饭的丈母娘、丈人也听到了声响。

  “姆妈、爸爸,不知道买什么,给你们买了点用得着的,这些平常可以吃吃。”吴月庆从后备箱里拿出礼物,热闹便从寒暄中开始。

  “买买要很多钱吧?下次少买点,浪费呀。”说话间,丈母娘给女婿端上了一碗糖烧土鸡蛋。

  看到鸡蛋,吴月庆有点发憷,连忙说:“老女婿了,不用那么客气,我们刚吃好早饭,现在吃不下啦。”丈母娘听后也没多客气,就随了他的意。

  待菜肴准备就绪,午餐就在大家说笑间开始了。一家人就着自制的火锅围坐一起,暖意浓浓。吃好午饭,全家人边啃着甘蔗,边晒着太阳,畅聊着过去一年的家常里短……

  “刚结婚那会儿会送丈人烟、酒,现在就送保健品,吃饭的形式也简单许多,不过不管怎么变,年初一来拜望的年俗没有变。”吴月庆说。

  桐乡民俗专家徐春雷告诉记者,在桐乡,丈夫带着妻儿多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拜见丈母娘或父母等,而像河山则在大年初一,“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这些年,桐乡人的过年习俗也在不断演变。比如,做客吃年酒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春节,不少家庭年前就已开始宴请客人;有些人也不在家里摆年酒,会选择在文化礼堂或者酒店、农庄……尽管时间更迭,年俗有了变化,在年俗里的这份心意却未曾改变。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