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勤劳,智慧,可以创造出很多经典,姑嫂饼、三珍斋、三白酒……

一座千年古镇的别致匠心

2017年01月25日 09:22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程新星

  在乌镇,有一处谭家湾遗址,那是马家浜文明的“溯源”,也是乌镇人勤劳的象征;在乌镇,有一条京杭大运河,那是南来北往的纽带,也是乌镇人智慧的标志。

  勤劳,智慧,可以创造出很多经典,酥松脆糯的姑嫂饼、回味无穷的三珍斋卤味、醇美浓郁的三白酒、持久弥香的叙昌酱、优雅曼妙的旗袍、古色古香的竹编、美丽精致的乌锦……这些物品至今仍为人珍视、喜爱。这一站寻找桐乡创意旅游商品,记者带你走进乌镇,和你一起领略这座千年古镇的别致匠心。

  一把盐撒出来的美味

  泰丰斋姑嫂饼。

  乌镇所有的食物中,姑嫂饼的传说最符合小镇人居家过日子的常态。相传,很早的时候,乌镇有一家庭作坊专门制作一种小酥饼,因配方独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的好。

  然而,主人为保持独家经营,制订了关键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法。年深日久,做女儿的就不乐意了,对嫂嫂的妒忌心与日俱增。

  有一天,小姑趁嫂嫂不备,往配料中偷偷撒了一把盐,指望着看嫂嫂尴尬。岂料,小姑的“恶作剧”却成了锦上添花的一抹味道。这一把盐撒得恰到好处,出炉的小酥饼甜中带咸,味道更佳,卖得比以前还快,故有了“姑嫂饼”这样的趣名儿。

  在诸多姑嫂饼品牌中,乌镇泰丰斋旅游工艺品食品公司的姑嫂饼属于佳者。“泰丰斋”,这个浙江老字号,从事糕点制作,已有百余年历史。

  “泰丰斋”姑嫂饼好吃的秘诀全在这手艺上。选用上等的小麦粉,用文火炒至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粉末状,与炒熟的小麦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糖粉,搅拌均匀;最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食盐,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成型。

  形若象棋,厚薄均匀,表面印模清晰,入口酥松脆糯,酥而不散,甜中带咸,一口一个,放在舌上,一抿即化,充满乡野滋味。

  “随着乌镇旅游事业的日益红火,姑嫂饼已经成为游客的伴手礼。”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吃姑嫂饼,吃的不仅是一份趣味,更是一份家常。

  当然,除了最原始的芝麻味,为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泰丰斋”还推出了菊花味、粗粮味和香葱味等,在口感上也新增了香脆型。

  “冬日不冻,夏日不馊”的三珍斋卤味

  三珍斋卤味。

  在桐乡,一说起酱鸡、酱鸭,口感最好、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华老字号”——“三珍斋”。

  “三珍斋”始创于清道光时期的1848年,前身是一家历史悠久、前店后坊的酱鸡店。据《乌青镇志》卷二十记载,乌程县志云,乌镇著名骨亦有味,桐乡严志云,酱鸡名许,鸡出青镇,以其姓得其名也,今著名者为三珍斋,许姓已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三珍斋”在秉承乌镇千年饮食文化、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入自己独特的技艺,加工出的卤味有“冬日不冻,夏日不馊”的特点,从而名声鹊起,盛极一时,有“卤味大王”之称,独领古镇美食之风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乌镇凭借其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优势,率先将美食打入大上海,在汉口路的大陆商场开出“三珍斋”专柜。据说,茅盾先生在上海寓居时,也经常购买“三珍斋”酱鸭等卤味,居家食用或送给友人。

  而今,它不仅成为几代人口中无法割舍的味蕾记忆,更成为千年古镇的特产美食,游人到了乌镇,在餐桌上过嘴瘾还不够,总要带几只回家。

  当然,“三珍斋”不止有酱鸡、酱鸭,嘉兴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春乔介绍,近年来,“三珍斋”不仅推出了“锁鲜装”卤味,还将单一的酱鸡酱鸭一步步发展至禽肉类卤味、粮食制品,每年推出几个新品种,迎合更多游客的口味。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三白酒

  三白酒。

  乌镇,最后的枕水人家。不知为何,每每行走于小桥、流水、人家,都会有几分醉意。大约是“贪恋”那一处稀罕的美景,又或许是嗅到了难以抗拒的阵阵酒香。

  在乌镇稍加驻足,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大街小巷里,酒无处不在。乌镇的酒有一个通俗的名称——三白酒。何谓“三白”,白色的糯米,白色的酒曲,白色的水,通俗直白。

  三白酒的品牌中,陶复昌是比较有名的。陶复昌糟坊的总经理、工程师徐自强说,酒好不好喝,关键在酿。

  “陶复昌”摈弃了古法酿制的缺点,琢磨出了一套“独门秘笈”。浸泡时间根据天气温度而定。蒸好米饭,就该下酒曲了,由于需要边下边搅拌,此时一定要掌控好米饭的温度。

  同时,下酒曲的量也是有讲究的,过量,或者不足,都会影响酒的质量。下完酒曲,把其倒入千斤大缸发酵,时间大约在25至30天。

  所谓朋友老的好,酒是醇的香。发酵结束,紧接着蒸馏提纯。第一次蒸馏,提取的酒的度数在45到50度之间,第二次就能达到六七十度。酒酿好了,窖藏起来。

  “刚酿出来的酒不好喝,放些年头才好喝了。”形容起自家的酒,徐自强滋滋有味,“入口绵,回味甜,余甜不绝,不上头,不口干,值得更多人品尝。”

  三伏天里的叙昌酱

  叙昌酱。

  乌镇人从老底子就有吃酱的喜好,正因此,这做酱的手艺也是流传已久。

  叙昌酱园是乌镇老字号,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前店后坊,主营豆瓣酱、酱油、酱菜等。所产酱品行销嘉、湖等地。

  后因时局动荡,叙昌酱园毁于战乱;也因做酱人的“倔强”,叙昌酱园涅槃重生。当西栅景区开放,这个百年老作坊终于迎来了春天,几个老酱人用最“土”的做酱技艺,延续她的生命力。

  叙昌酱园里,有个师傅名叫姚根荣,他说,这里做酱和寻常百姓家做酱的方法一样,不过更精细些。

  做酱,从浸泡黄豆开始。姚师傅介绍,一般情况下,提前一天浸泡,大约8至10个小时即可。第二天清晨,将浸泡好的黄豆洗净,放进蒸笼蒸2至3小时,熟后再焖炖3小时……对于这些时间,他了然于心。

  焖熟后,拌入面粉和酱曲,发酵,兑盐水,再发酵暴晒……姚师傅坦言,太阳越大,味道就越好。

  所以,每年夏天,那一排排青灰色酱缸,透出的悠悠酱香,弥漫鼻尖,总能把人“勾走”。

  叙昌酱不仅香在气息,更胜在味道。鲜咸的口感,无论入菜,还是拌主食,都为其提味加分。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还专门推出了陶罐装,让更多游客可以把美味带回家。

  旅游商品创意要舍“己”从“人”

  如何让这些带有乌镇特色的旅游商品更具创意?成为让来桐游客眼前一亮、渴望带走的一份伴手礼?且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

  乌镇镇党委委员廖超:随着乌镇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与其相伴而生的旅游商品也呈现出高位增长态势。而乌镇的旅游商品大多带有鲜明的乌镇特征,若想添加创意,一定要有舍“己”从“人”的意识,对于手艺人而言,要精益求精,对于游人而言,要恰到好处。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让旅游商品更有效地抓住游客的口碑。

  乌镇居民胡勇:在我看来,乌镇的旅游商品要体现创意,可以在包装上下些功夫,比如,如何更美观、如何更方便……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戳中”游客的心。

  乌镇那一年小院旅舍&餐厅老板小米:与游客打了那么多年“交道”,我发现,他们通常偏爱别致、特色的旅游商品,因此,如果能融入更多“乌镇元素”,相信会提高游客的购买欲。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