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回忆四走运河

2016年12月15日 08:57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傅林林

  桐乡有4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流经段。千余年来,运河流经濮院、梧桐、龙翔、石门、凤鸣、崇福、大麻,称得上是桐乡的母亲河。

  回忆起来,到目前为止,我走过四次运河。

  第一次走运河是在1972年,我读初中时。那个年代,走运河时是学军的需要。当时,桐乡三中二连四个排(当时学校套用部队称谓,年级称连,班级称排,小组称班)沿运河行军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即现在的嘉兴运河农场)。

  记得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同学们像解放军一样,背着背包,带上水壶,手持红旗,不时还高喊口号,从学校出发。一开始,师生们都精神饱满。没过多久,天下起了小雨,大家披着雨披或撑着伞,继续前行。从学校出发到目的地全是泥路,因为下雨严重影响了行进速度,原本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竟然走了一下午。走到运河边,更是提心吊胆,边上是运河水,脚下是泥泞的路,一不小心就会滑到运河里。最终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掌灯时分,人被淋湿后又累又饿,原先安排好的一些活动也取消了,吃过晚饭,铺好地铺,倒头就睡。老师说,恶劣的天气锻炼人,第一次走运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走运河是离开学校,踏上社会时。1973年我初中毕业,上山下乡年龄未到,就打工挣钱,为父母减轻点负担。当时每个镇上都有一个做临时工的组织——“五七”劳动连。父亲帮我联系去了运输队摇船搞运输。当时,运输队摇船到嘉兴、崇福、石门、八泉等地就要走运河。身后拉着船,塘路变纤道,跟着老船工,学到拉纤道。这拉纤非常辛苦,货物装满船,纤夫岸上走,两脚撑着地,一步一步往前挪。春夏秋冬寒暑更迭,日晒雨淋,我跟着运输队装过羊、装过酒、装过煤、装过钢……运河边留下了我一串串脚印。这足迹,记录了一个16岁男孩一段永不磨灭的心路历程。

  第三次走运河是在刚参加工作时。1978年底,我结束知青生涯,被安排到桐乡县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上半年,文化系统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工作量很大,我和同事被借调到文化局帮助工作。记得那年四五月份,我们要去崇福、石门走访几位老艺人,第一站先去了崇福。在崇福吃好饭,我们一到轮船码头才发现去石门的轮船刚开走,下午航班没有了。当时桐乡通公路的只有三个地方:梧桐、濮院、崇福,其他各地依靠水上交通,崇福到石门没公路,只有乘船。航班没了,但石门还得去,怎么办?我俩就商量,沿运河走到石门。

  那个年代,运河水很清澈,河上手摇船很多,运河水缓缓向东流去,整条运河宁静而安祥。走在运河边,沐浴在春光里,我们俩边走边聊,二十多里路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

  第四次走运河是在2008年5月,当时我参加了一个重走大运河活动。那天,我跟着一帮年轻人,沿运河从石门走到崇福。我是参加这次活动的最年长者,为了走好这段路作了充分的准备。带好伞、帽子、墨镜、替换汗衫和水、牛奶、巧克力,穿好统一文化衫,还带上了相机。后来,这些东西都派上了用场。那天天气雨后初晴,石门湾在晨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此次走运河都是年轻人,我带的用具、用品在行走途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惹得不少人生羡。我们沐浴着阳光,穿过桑林、跨过沟渠,一路笑声。我还不时地拿出相机拍照,恨不得把沿路的景致都收进相机。从上午10点从石门出发,到下午1点一行人才最终到达崇福。这第四次走运河,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从第一次走运河,到第四次走运河,时间跨度足足有三十多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这四次走运河,前两次路途艰辛,后两次却带着温馨的记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